此人是诸葛亮的好友,被鲁肃举荐为接班人,却没有得到孙权重用?
此人是诸葛亮的好友,被鲁肃举荐为接班人,却没有得到孙权重用?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东吴刚刚与曹魏经历过一场濡须之战后,又回归了原先的平静。在这一年当中,唯一让孙权感到遗憾的是:自周瑜之后的又一得力助手,淮泗集团的三大主帅中的鲁肃病逝了。
据《三国志•鲁肃传》载,鲁肃病逝之后,孙权悲痛不已亲自为其发丧下葬,连诸葛亮也在成都进行吊唁。这也足见鲁肃当时在东吴当的重要性和对蜀汉的影响力了。
按照史料当中的记载,周瑜在弥留之际向孙权推荐了鲁肃接班,关于鲁肃的才智、武略自不必多说,在整个三国当中都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鲁肃在病危之际也向孙权推荐了一位接班人,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推荐的人竟然不是在后期成长起来的勇武善谋的吕蒙,而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儒臣严畯。
那么这个严畯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能让鲁肃这么中意呢?其实说起严畯这个人,熟知《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应该对这个人不会太陌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这个剧幕当中就有跟严畯的一出对手戏。
当时,严畯以蔑视的态度和挑衅的口气质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时,诸葛亮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回击,结果把严畯批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诸葛亮说的一段话中的整个意思,就是抨击严畯只是一个会“寻章摘句的世之腐儒”。当然,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舌战群儒在三国正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小说作者的一处艺术加工。但是,小说中诸葛亮对严畯的评价很到位,他在现实的历史中确实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
据《三国志•严畯传》载,严畯是张昭的彭城老乡,逼祸江东的时候被他引荐给了孙权,自此也成了东吴早期淮泗集团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严畯少有多才,跟当时的诸葛瑾等文豪都是好朋友。起初被孙权晋升为骑都尉,在身边从事文职工作,是一个典型的儒臣。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写了两本著作《孝经传》、《潮水论》。
严畯在现实中跟诸葛亮的关系,也不像小说描述的那样针锋对麦芒。孙权成吴王之后曾派遣严畯出使蜀汉,当时“蜀相诸葛亮深善之”,这说明两个人非常友善并且也有很多共同话题。
关于严畯的形象,在《三国志•张昭传》中有一段明确的记载。孙权让严畯背诵一篇他小时印象最深的文章,结果严畯就背诵了一篇孝经中的“仲尼居”。张昭听了之后说:“严畯就是一个(鄙生)不开窍的书呆子,还是由臣为陛下诵读一篇吧。”张昭背诵了一篇“君子之事上”,结果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据《江表传》载,孙权迁都建业,在经过吕范的墓地时,回想起以往的点点不仅伤心欲绝。后来在群臣大会上说:“我把鲁肃比做邓禹,吕范比做吴汉,听说你们都不认同,这是为什么呢?”当时众大臣都知道孙权心情不好,所以没有人说话,唯有严畯不识时务地站了出来说:“臣没有理解其中的奥妙,只是感觉对鲁肃、吕范的褒奖言过其实了。”通过这两段记载就把严畯书呆子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他倒是有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好,非常清楚自己能做什么。
据《三国志•严畯传》载,当孙权要任命严畯代替鲁肃统兵的时候,所有的同僚都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他自己跪在孙权面前不敢接受,说自己只是一介书生,根本就不懂军事,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并且句句肺腑、言辞恳切,说完之后还痛哭流涕。
据《志林》载,当时严畯说完之后孙权并不相信,于是派人牵来一匹战马让他上马试试。结果严畯刚踏上马鞍就摔了下来,如此反复了几次,孙权只有作罢,改换了吕蒙。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鲁肃没有推荐吕蒙做自己的接班人呢?关于这个问题在史料当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人当时的主张或许能够得到一些线索。
据《三国志•鲁肃传》以及《汉晋春秋》中的记载,鲁肃当时的主张是建立稳固的孙刘联盟,多树立曹操的敌人,共同北拒曹魏。所以在刘备前往京口借荆州的时候,“惟肃劝权借之”。鲁肃的这一策略在当时也非常见效,以至于曹操得知刘备从孙权处借到荆州之后,竟然惊愕的“落笔于地”。
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鲁肃代周瑜屯住陆口一直到病逝的七年时间里面,他的联刘抗曹的主张一直没有变。虽然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刘出现过一次短暂的争夺荆州三郡的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总得来说双方合作的关系还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然而吕蒙当时的主张却跟鲁肃截然相反。据《三国志•吕蒙传》载,吕蒙跟鲁肃在一起喝酒的时候说:“虽然现在跟西蜀是一家人,但是关羽等人却是虎狼之辈,怎么能不提前做好防备的计划呢?”随后就跟鲁肃说出了五条计策。这说明当时吕蒙并不看好孙刘联盟共拒曹魏这个策略,早就定下了破蜀的计划。
这也就是说,鲁肃在病危的时候,极有可能还想让孙刘联盟共拒曹魏的策略继续延续下去,所以才推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儒臣,而没有推荐有勇有谋的吕蒙。当然这只是根据现有史料的一个推论,真实原因究竟是不是这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书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