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 战争规模伤亡为什么越来越大

  对春秋战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为何规模越来越大,死伤越来越多?

  为什么春秋时大国间的战争还是争霸战争为主,到了战国就转向更残酷的灭国一统战争了?春秋时期的贵族战争为何会演变成战国时期残酷的歼灭战?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为何规模越来越大,死伤越来越多?春秋时几万人便可灭亡一国,但战国时为何损失几十万仍不会亡国?

  上述问题都是关于战争性质的,可以总结为一个问题:从争霸到灭国,最终完成一统,造成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模式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战争是极端的外交行为,一切战争都是为了掠夺资源。

image.png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从河流定居时代向大陆扩张时代迈进的历史时期。用历史教材上的话说就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春秋时期是河流定居时代生产秩序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则是大陆扩张时代生产秩序建立的时期。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代,国家对于对于资源的需要是不同的。春秋时期,各国需要的人口,而战国时期,各国需要的是土地。

  所以,春秋时期,极少发生大规模的屠戮,击败对手后,就会掳掠对方的人口,随即退去;战国时期,却是以消减对方人口为目的,摧毁对手,瓦解对手的政治势力,继而彻底兼并对手的土地。

  那么,导致国家对资源的需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是什么推动着文明时代的迈进呢?

  其一,社会生产力进步,地理环境有了新的内容,开发地理环境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河流定居时代,是人类文明社会在肥沃易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通过修建水利设施进行生产,继而定居下来的时代。这个时代,人类文明社会需要的是人口,因为只有人口才能定居下来。在只能使用木石工具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开发的时代,更多的人口进行集体劳作才能开发更多的土地。

  河流定居时代的思维模式就是:有人口,就有土地。

  人类文明社会在进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对土地的性质越来越知道,继而发现了土地中的各种矿石。对矿石的火烧锻打,发展出了金属冶炼业。随着发现的矿石越多,金属冶炼也规模也越来越大。人类文明社会在进行金属冶炼的过程中,逐渐知道到了各种金属的性质,于是就有了青铜器,最后发现了铁器。

  随着铁制的出现以及大规模普及,人类文明社会有了能力开发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之外的土地。重要的是,铁矿石隐藏在土地之中,要发现土地中的矿石,首先就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

  大陆扩张时代的思维模式是:有土地,就有铁矿石,有铁器。反之,有了铁器就能开发土地,就能得到粮食,就能繁衍人口。

  春秋时期,铁器才刚开始出现,技术还不成熟,铁农具还比较少。而对于新的地理环境,对于能够开发的土地,还是以众多的人口集中开发为主。为此,人口的需要依然是国家政权第一位的需要。

image.png

  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全面普及,铁农具使用也比较普遍,土地开发,除了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需要众多的人口外,农业生产的进行主要以小家庭为主。男耕女织生产模式下,粮食收入等充足。男的征战,女的生娃。有土地,就有一切。

  所以,春秋时期,打仗就是抢人;战国时期,打仗就是抢地。

  其二,政治模式的改变,国家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已经达到了家庭这个最小的生产单位,战争的模式也随之改变。

image.png

  春秋时期,虽然有一百多个小国被吞并,但是这种吞并并非是灭国。那些小国消失了并非是灭亡,而是降级了。

  例如,楚国将身边的小国一个个消灭后,都会为那些小国的君主保留一块祭祀祖先的地方,小国的君主成为了楚国的诸侯国。其政治模式,还是周朝式的逐级分封模式。

  例如,秦国霸主秦穆公灭掉了几十个西戎方国,但是都没有夺取方国的土地,而是将西戎方国的百姓全部内迁到陇西,贬为奴隶,进行水利设施建设。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完成变法,逐渐分封的政治模式逐渐被郡县制或者类似的制度所取代。一个国家吞并另外一个国家后,其国家的君主丧失了全部的权力。对于土地的管理权被完全剥夺,国家政权可以控制到每一个家庭。

  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诸侯之间的战争,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国民之间的战争。诸侯的战争是贵族武装的战争,与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无关,规模比较小,参战人数很少。

  而国民之间的战争,遇到战事,所有的国民都会被征调入军,参与战争,规模十分庞大。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损耗对手的人口。

  例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明明已经打赢了,对方也投降了。在自身不需要人口,更不需要对方的人口的情况下,为了达成消减对手实力的目的,就将对方四十万降军全部坑杀。

image.png

  然而,赵国虽然丧失了一代青壮年,损失了四十万大军,但并没有被秦国灭国。因为赵国的政权已经控制到了每一个家庭,还可以征调农民百姓从军,随时可以拉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大军。

  从一定程度上说,杀伤对方的人口并不能完全损伤对方的实力,只要有土地,人口很快可以恢复。

  在中国历史上,诸侯混战的时期都比较多。如三国时期,人口从东汉末年的六千万,打到三国时期的不足千万。在战乱结束后,西晋一统之时,短短几十年,人口很快从一千多万增加四千多万。

  这样的例子很多。总的来说,在大陆扩张时代,有土地就有人口。要削弱对手,就得夺取对方的国土。

  其三,各国百姓都期盼有一个绝对强大的政权来完成一统。

image.png

  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器得到全面普及,各国国内的地理环境已经得到开发,人口也达到了时代阶段的最大值。这个时候,战国各国百姓都期盼一统,结束内部的战乱,从而集中力量对外扩张。

  根据《中国人口史》的论述,在春秋初期,中国的人口有一千万,到了后期,增长到两千万;在战国初期,人口突破三千万,到了后期,人口上涨到四千万;秦朝建立后的人口大约是三千五百万。

  在需要一统的情况下,战争就变得更加残酷了。春秋时期,国内新的地理环境还没有开发,人口也不多,对于一统进而对外扩张没有国家意志上的需要。

  战国初期,人口还没有达到最大值,各国对于土地的需要还不是那么强烈。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人口损耗之后,在自家的地都没有人种的情况下,都会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到了战国后期,战争都是以一统为目的。

  一统战争就是要彻底地摧毁对手的政治势力,实现完全的领土吞并。也就是说,战争一旦启动,不到其中一方被彻底消灭,战争就不会终结。不死不休的战争肯定是非常残酷的。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战争模式的改变,是时代演进下技术进步、土地开发、人口增长三大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