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魏国都诞生过哪些人才?
魏国,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春秋》里有一句话叫做“唯楚有才,唯晋是用”。也就是说,楚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但是由于当地的贵族政治色彩太过浓厚,以至于人才都跑到了老对手晋国这边,那是因为当时的晋国用人主要看本事。
历史的车轮来到了战国时期,无独有偶,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唯魏有才,唯秦用之”。秦国的丞相,商鞅、张仪、范雎、公孙衍、吕不韦、尉缭子,不都是从魏国输送过去的吗?
这些人可都是治国安邦的高材生,哪怕用了一个,魏国在战国时期都能够大放异彩。
可是战国时期,自从魏国霸权衰落之后,国内就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人才,唯一一个在历史上有一点影响的信陵君,他还是根正苗红的皇族子弟出身。
可当初魏文侯时期,李悝、翟璜、吴起、乐羊、子夏、田子方这些良臣名将可都是外来人才啊,而且魏国是战国七雄第一个大规模引入外来人才的国家,作为吃螃蟹的第一人,怎么就变成人才输出国了?
士人的崛起
春秋战国之交,由于铁器技术突破,以及竹简的传播,社会上诞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士人。如果要用阶级分析理论对他们进行划分的话,那么他们应该是属于小地主阶级。家里头有点钱,读得起书,但是家里头没有背景,跟那些传承了上千年的贵族阶级比起来,根本就不够看的。
但是这些人的出现给了社会变革新的希望。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强大,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硬性标准,那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中央集权。
如何才能够实现中央集权,那就是国王意志的延伸,他要掌控某个地方总得需要人帮他吧,这个人总得是读书人吧,他想要做成某件事情也需要人去做,事情越多越庞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
但是在春秋时代,人才往往就是贵族,可是这些人的利益跟国王的利益往往都是冲突的。他们有钱有人有地盘,对国王没有太大依赖,如果哪一天他看你不爽,完全可以直接关起门过日子。
只有士人才会强烈依赖皇权,也就是说谁能够获得这个阶级的力量,谁就能拔得头筹。魏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初期的世界霸主,就是因为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昏君当道
可是当国君的位置到了魏武侯手上时,贵族政治出现了回潮。就是因为经过了他爹魏文侯五十多年的励精图治,魏国已经成为了当时天下间最为富庶强大的国家,当你的公司资源贫乏的时候人才的重要性就会显得尤其重要。
可一旦当它发展成为膀大腰圆的大财团后,很多技术性的问题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只要愿意花钱,哪怕是头猪都能够砸成绝世高手。
在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么两个有关于魏武侯魏击的故事:
史记: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子击乃谢之。
从上面的这段对话完全可以看得出来,魏武侯这个人身体进入战国,脑子还在春秋时代,满脑子还是那些尊卑贵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压根就没有明白士人的重要性。
再后来他又跟吴起一起在黄河里头游玩,看到了山河形胜不禁发出了感慨:壮哉山河险胜,这是魏国的宝贝啊!
作为一国之君,一言一行都是政策的风向标,无论他说这句话是有心还是无意,都暴露出了一个问题:他把魏国强大的原因归功于的地理,而不是人才。
吴起一看,你这是要把我们的功劳淡化,马上回怼一句:在德不在险,夏桀商纣的地形难道不好吗,他们现在在哪里呢?你要是真的这么想,那么以后我们这条船上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敌人。
奸臣弄权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连国家领导者魏武侯的思想都有问题,他手底下到底都是一些什么人,就可想而知了。在魏武侯时代,最经典的职场达人是公叔痤,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铁定是魏国王族出身。
在历史书上,这个人出场的戏份不多,他最主要的战绩就是“拳打吴起,脚踩商鞅”。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他在商鞅事件里头,是如何既当又立的。
史记: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你要是不认真想想,乍一看上面这段句子还以为公叔丞相忠心为国举贤任能,临终托孤,慧眼识英才,商鞅的成就我们后来都知道嘛!都怪魏惠王昏庸,怎么没听进去逆耳忠言呢?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知其贤,未及进。
他跟商鞅认识不是一天两天,商鞅长期在他的身边担任丞相秘书中庶子,这么关键而亲近的职位,需要事先长时间考察,长时间磨合才能确定大家是否合得来,三观是否匹配。
也就是说,如果他愿意的话,有一大把的时间把商鞅举荐上去,看看邹忌、张仪、吴起这些人,只要面试过关,马上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根本就用不了多长时间。
所以“未及进”只是一个借口,至于他把商鞅留在身边雪藏,那也是不安好心,因为这样的人才不留在眼皮底下24小时监控,万一他走别人的门路不就麻烦了。
那他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商鞅举荐呢?
那一年是公元前361年,就在几个月前秦魏两国发生了石门大战,作为统帅的公叔丞相被活捉了,刚赎回来就病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失势了。
魏王过来探病,只不过就是来走个过程,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君王来你家探病可不是今天的领导关心下属,过来递个水果篮子,而是催你去死,你不死也得死啊!
公叔丞相倒下太突然,以至于对身后的人事关系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布局,也只能够死马当活马医了。魏国朝廷是什么风气他不知道吗?魏惠王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什么人他不知道吗?
他这么说主要是为了自己的身后之名,以后商鞅发达了,所有人都知道他曾经雪藏过这么一个大天才,都会骂他妒贤嫉能。可是有了这临终托孤的把戏,以后所有的黑锅都会落到魏王的头上,还会落一个先见之明。
二十年后魏惠王还咬牙切齿:当初怎么就没听老公叔的话杀了商鞅。
对于商鞅,他也释放出了善意,魏国老丞相临终托孤这比什么广告都来得好吧,以后商鞅非但不能够记恨他雪藏自己,还得感恩戴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