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实力弱小的国家称王靠的是什么?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然而,随着西周末期周王室的衰微,再加上周平王因有“弑父篡位”嫌疑丧失威望,维持周王室天下共主身份的“礼乐”开始崩坏,其中又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礼乐崩坏”的标志。
早在此前,楚国、吴国、越国便已经僭越称王,而在“礼乐崩坏”之后,魏国、齐国、秦国也先后称王,此后巴、蜀、中山等国也相继称王。然而,无论是这些称王的国家,基本都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那么巴国、蜀国、中山等小国,又是凭什么称王的呢?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而蜀国的情况则较为特殊。
以“相王”形式抱团取暖,典型代表:中山国
作为战国初期霸主,魏国称王算是在情理之中,然而随着“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两次战败,魏国逐渐衰弱,齐、秦两国趁机崛起,再加上本就是南部霸主的楚国,韩、赵、魏等国生存极为艰难。
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秦相樛游去世,备受秦惠文王重视的张仪出任秦相,事秦多年的公孙衍遂离秦返魏。张仪担任秦相后,倡导连横策略,遂于秦惠王十二年(前323年)与齐、楚会于啮桑,目的是联合齐、楚,以攻魏国。
公孙衍返回魏国后,也对当时天下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开始思考弱国抵抗强国策略,随后提出弱国合纵以抗强国之策,后在陈轸建议下游走于燕、赵等国。就在秦、楚、齐连横的同年,公孙衍建议魏王广结他国以自保,于是在公孙衍的倡导下,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于同年互相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是典型的弱国抱团取暖,与其他大国比起来,中山国本无资本称王,奈何地处于其余四国腹地,三晋和燕国相王便也不得不将其拉上。齐国随即便以中山国小不足称王为借口,意图联合魏、赵、燕迫使中山放弃称王,甚至不惜将平邑割让给燕、赵,但此时五国还是比较齐心的,因此齐国的阴谋并未达成,中山国的“王”号便得以保留。
公然破坏规则僭越称王:典型代表:吴、越、巴、宋
相较于前一种“抱团取暖”,这种公然的僭越称王反而更为普遍,毕竟“抱团取暖”还要看其他人带不带你玩,自己称王可就不需要那么多条件了,周天子对此早已无能为力,只要其他诸侯国不干预,那么这个“王”便也就坐实了。
1、吴国:崛起东南后称王。春秋中期,从太伯至去齐,吴国历经十八代的发展,开始逐渐崛起于东南。吴侯去齐三十六年(前586年),吴国国君去齐去世,其子寿梦即位。寿梦继位后,吴国国势日益强大,寿梦于是称王。《史记·吴太伯世家》有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周天子对于远在东南的吴国,实在是鞭长莫及,而楚国虽然不爽,但随着晋国采取连吴制楚的方略,使得吴国在晋国支持下不断强大,再加上楚国自己就是僭越称王,因此吴国的“王”号便也得以保留了下来。
2、越国:崛起东南后称王。春秋中期,随着晋国连吴制楚,楚国局势日益紧张,为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开始扶持越国,遂使越国逐渐强大,就此拉开吴越争霸序幕。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协助下,发兵攻打楚国,于“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攻陷楚国都城。越国国君允常则趁吴国后方空虚,出兵偷袭吴国,这成为了吴国被迫撤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允常在位后期,遂僭越称王,《史记·越世家》引《舆地志》曰,“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越国有楚国的扶持,其称王自然也就无人阻止。
3、巴国:大家称王我也称王。西周之初,巴氏被封为子国,于汉水上游建国,春秋时与蜀、楚、邓、庸等为邻,楚国崛起于南方后,巴楚关系日益紧张,后因楚国势大而被迫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立国。此后在长江和嘉陵江一线建立了五座都城,后由此引发“巴蜀世战争”。《华阳国志·巴志》有载,“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意思是说战国中期后见各国纷纷称王,巴国便也就称王了。虽说巴国国力不强,但其地理位置却极为特殊,除了楚国之外,周围并无国家能够对其造成威胁,再加上彼时各国称王早已成为常态,因此其称王之举倒也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4、宋国:一段时期的小霸王。宋国在进入战国之后,发生了戴氏(旁支)取宋事件,宋桓公被宋剔成君(宋戴公后裔)推翻,宋剔成君成为国君。然而宋剔成君晚年,又被弟弟戴偃赶出了宋国,戴偃自立为国君。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戴偃开始称王,称为“宋康王”,后康王推行改革,使得宋国逐渐强盛,并通过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遂使宋成为“五千乘之劲宋”,堪称一时之小霸王。
蜀国情况较为特殊,乃是由帝号降为王号
因地理形势的原因,蜀人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算密切,虽然也曾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成为“牧誓八国”之一,但在西周初期蜀王杜宇便自立为帝,显然与西周的爵位制度没啥关系。
杜宇在位期间,蜀国逐渐强盛,成为西南地区大国,后禅让于鳖灵,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后秦国和蜀国为争夺南郑而长期爆发战争,后虽夺回了南郑,但随着巴国迁徙而来,蜀国传至杜尚时,由于内部不稳,再加上秦、楚、庸等国的压力,杜尚只得废除帝号,改称王。
综上,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小国称王的方式各有不同,而不论原因是什么,周王室的衰微都是根本原因。而除了以上几国之外,其他像鲁国、卫国等则并未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