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吴国三万人就几乎亡楚 战国时期秦国灭楚为什么非要用六十万军队
楚国实力的网友们,春秋时期的吴国三万人几乎就能将楚国灭国,到了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动用六十万大军?
春秋与战国这两段时期是中国当时的古时候战乱年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相对来讲还算是比较保守。保守二字可以理解为战争的规模以及规模很小。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形式、频率以及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规模,较之春秋时期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为什么春秋末期吴国仅需要三万大军便几乎要亡了楚国,而战国末期秦国非要用六十万大军不可,其中究竟有什么区别。
其实啊!最主要的是战争的方式不同,争霸可以取巧,而灭楚需要步步为营。
两者的战争目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战争方式的不同,吴国之所以在“柏举之战”取得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是巧胜,灭楚就不一样了,就需要步步为营了。
“柏举之战”中,吴国虽然仅仅出动了三万大军,但是吴军的作战讲求的是一个出其不意。吴军先是沿着淮水西进这就极大程度的吸引了楚国大军的主力的注意力,误以为吴军是想要沿着水路进攻,只不过吴军到了淮汭之后突然弃船登岸,转而向南急速行军,迅速穿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险隘,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仅用数日便到达汉水东岸,直逼楚国郢都。
吴军这是来了一招擒贼先擒王,登船就是为了吸引楚军的注意力,再加之以往作战的经验,给楚军主将以误解,弃船直逼楚国国都郢都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其实在当时而言楚军的反应能力也是非常的敏捷的,左司马见楚军尚未完成集结,很容易就被逐个击破,于是建议由子常率领楚军在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自己则绕道北上,截断方城吴军的粮草。
然而战场的形势千变万化,楚国做出的安排是对的,然而执行人员却贪图眼前小利。子常在左司马率兵离去之后,就自认为自己具有兵力上的优势,于是不顾左司马的意见改原计划为主动出击,结果惨败于柏举。左司马得知消息之后想要救援结果也被击败在南下救援的路上。
这个时候楚昭王得知自己兵败之后所做出的举动更是使楚军全线崩溃,这个举动便是自己在得知前线兵败之后直接逃出郢都逃避战乱。所造成的的影响便是士兵无心为楚国作战,百姓也没有上前线的热情,楚国到最后几乎要土崩瓦解。
相反秦国在灭国之战中灭亡楚国,与前者相比是由很大的去别的。在秦灭楚国只是老百姓的国家观念很强,毕竟称霸战争与灭国战争是不一样的,楚国扎根周朝892年,老百姓内心的楚国自然不是别的诸侯国能够比得了的,免不了与楚国共存亡,秦国面临的是与整个楚国军民的死战。即便是秦国强大的铁骑像吴国一样攻破了楚国的郢都,但是楚国地广,仅仅这样就能够灭得了楚国吗?这个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否则在当初白起水淹郢都之时楚国就应该灭国了。
王翦灭楚之前,秦将李信曾率二十万老秦人攻楚,结果呢?虽然李信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且又乘胜追击攻克了郢都,但是后来昌平君谋反,郢陈附近的楚国老百姓与原韩国老百姓纷纷在楚军反击的进程中献出自己的力量,导致秦军陷入腹背受敌的惨景之中,最终秦军第一次伐楚失败了。
也正因此,王翦老将军早就想来到了对策,在最后王翦领导了秦军灭楚的进程中,王翦所采用的就是步步为营的战略,攻取一处城堡便派兵驻守,维护战后社会秩序避免发生反秦事件,从而保证了王翦大军大后方的安全,如此一来秦军自然需要出动庞大数量的大军。
综上所述,吴国攻楚和秦国攻楚由于战争的目的不同、规模不同和方式不同,用兵多少自然有所差异,更何况吴国根本没有灭楚的能力,而秦国却是实实在在的灭楚,所需要准备的自然要比争霸之时的非常充足,兵员方面自然也是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