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邾国的地理位置如何?最后是如何灭亡的?
春秋战国历史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齐鲁大地,是指山东省。因山东古为齐国、鲁国的土地,所以叫齐鲁大地。“齐鲁”和“山东”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齐国和鲁国之外,今山东省一带还存在不少诸侯国。比如莒国、薛国、郯国、纪国等。
至于本文所要说的邾国,也是位于今山东省一带的诸侯国。邾国的国君为曹姓,子爵。地理位置约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邾国的先祖是安(或书作“晏”,二字古通用),周武王封安的五世孙侠于邾,为鲁国附庸,《世本》称邾侠,后世亦称曹侠。邾国在设立之初,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也即是鲁国的附庸,直到春秋时期,邾国才成为一个子爵诸侯国。
一
具体来说,邾国的先祖是安(或书作“晏”,二字古通用),周武王封安的五世孙侠于邾,为鲁国附庸。在周朝时期,附庸是指依附于大国的小国,比如秦国原先也只是附庸。直到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才将秦国封为正式的诸侯国。同样的道理,对于依附于鲁国的邾国,长期也不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没有获得周天子的册封,所以其君主没有爵位,只能称之为“邾君”。
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邾国君主夷父颜帮助鲁公子伯御在鲁发动叛乱,杀死了鲁懿公。对此,周王室自然非常不满,于是在公元前796年出兵讨伐鲁国,同时诛杀了邾国君主夷父颜。夷父颜被诛后,邾国追谥为“邾武公”。在此之后,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也即早在三家分晋之前,邾国就出现了一分为三的情况了。
二
进入到春秋时期后,邾国一方面和鲁国相抗衡,另一方面则支持齐桓公称霸。从春秋初期开始,邾国和鲁国的关系就比较不和睦。虽然邾国国君多次到鲁国结盟朝见,以结好于鲁国。但是,鲁国为了扩张自己的疆域,多次进攻邾国。仅《左传》记载,短短的二百余年里,鲁国对邾国的进攻就达到十几次之多,先后夺取了邾国大量的土地。
面对鲁国的步步紧逼,邾国自然是不甘示弱,经常和当时的强国,比如晋国、齐国、楚国等相结交,以此获得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鲁国的进攻势头。同时,进入到春秋时期,齐桓公即位后重用管仲等人,希望可以实现称霸中原的目标。对此,当时的邾君克(字仪父)积极予以支持,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
三
当然,邾国之所以支持齐桓公,目的也是希望借助于强大的齐国来抑制鲁国。周釐(僖)王二年(前680)鄄地会盟后,齐桓公霸业始成,为了报答邾国的帮助,即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邾国对于齐桓公的支持,获得了比较丰厚的回报。经过周王室的册封后,邾国的君主获得了子爵的待遇,邾国国君始称“邾子”,邾国始得位列诸侯。
《左传·庄公十六年》载“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在周朝的诸侯国中,子爵虽然是“公侯伯子男”中较低的爵位,但是,获得子爵后,邾国不再是鲁国的附庸,从而成为正式的诸侯国了。况且,楚国、莒国等诸侯国,君主原本的爵位也都是子爵。所以,邾国可以获得这一册封,无疑是心满意足了。到了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
四
最后,在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邾国的核心区域还是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尽管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但两国地缘接近,在文化上彼此影响,比如邹鲁文化就是重要的体现。到了春秋后期,邾国因为国力的逐渐衰微,改变了对鲁国的态度,从公元前585年始,多次朝鲁以求维持友好关系。之后邾国与鲁国的关系,时战时和,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至于这一状况的改变,则和楚国存在直接的关系。
进入到战国时期后,因为楚国势力的东渐和北上,所以楚国成为邾国的主要威胁。也即不管是鲁国还是邾国,都将楚国视为自己的重要威胁。对此,大约在公元前261—公元前256年间,邾国在它的第29代国君时被楚国攻灭,其君主被迁往南方,其故地称邾城。就楚国来说,在消灭邾国这一小国,又将兵锋指向了鲁国。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黄歇向北征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国,任命荀况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