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赵国和燕国偏离中原 他们为何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时期赵、燕原本是边远小国,为何在战国能发展昌盛位列七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赵、燕两国位于北部,很难直接参与中原的争霸,而且北有戎狄侵扰,所以在前期发展缓慢。赵国实力虽然不弱,但是先后受到魏、齐、秦的限制,燕国则一直比较弱小。两国都是在战国后期,秦昭王已经继位后才发展到顶峰。
一、赵国改革图强。与韩、魏相比,赵国在正式建国前已经发展得很好。赵简子成为赵氏宗主后,重点开拓晋国北部大片领地,进行经济与税制改革,联合其他三氏铲除了范氏、中行氏;赵襄子兴兵灭代,掠地中山,联合韩、魏瓜分智氏,极大地扩张了赵国领土。于是赵国“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两人创建了赵国的基业,使得分晋初期赵国实力一度强于韩、魏。
赵献侯(前423-前409)在位时,将政治中心从晋阳东迁到中牟,但是不见有内政军事作为。赵烈侯(前408-前387)在位时,“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使赵国进一步发展。赵与韩、魏在这一时期正式列为诸侯。在军事上,赵和韩、魏联合,两次伐楚,都取得了胜利。
赵敬侯(前386-前375)时期迁都邯郸,开始向中原地区和中山进攻扩张,赵、魏之间裂隙渐深。赵敬侯四年,赵入侵卫国,卫求救于魏,魏同齐助卫攻赵,赵国大乱,刚平被卫攻陷,旧都中牟外城被毁;六年,赵求救于楚,楚助赵攻魏,一直攻到黄河,赵趁机反攻,攻克了魏的棘蒲、黄城。这是赵、魏在扩张过程中第一次爆发大的冲突。但是在对齐时,三国能够保持合作。
晚年,赵敬侯主要攻打中山(中山被魏灭后,中山桓公趁赵、魏失和而复国)这个后方隐患。赵成侯(前374-前350)在位时继续向中原扩张,大规模开展争夺领土的战争。赵国积极进攻卫国和齐国,在外交上与韩联合,但是和魏以战争居多。赵成侯六年,赵与韩干涉魏国君位之争,因意见冲突而退兵时,遭到了魏国的截击,两国仇恨加深。
这时的秦国在秦献公经营下实力大增,对三晋构成了威胁:赵成侯四年,秦攻高安,为赵所败;成侯九年,秦败韩、魏于洛阴。秦国的威胁促成了赵、魏的合作。赵成侯十一年,秦大败魏于石门,斩首六万,赵出兵救魏;第二年,秦攻魏少梁,赵国再次出兵相救。但是赵、魏很快又争端再起。十三年,魏战胜赵、韩联军于浍北,攻取数城。二十一年,赵、魏再次因为卫国爆发矛盾。赵伐卫取漆、富丘,魏救卫败赵,围赵邯郸,齐、宋、卫都卷入战争,两国国力都受到极大的损耗,直到二十四年,两国议和才结束。
赵肃侯(前349-前326)继位后继续在中原扩张。赵肃侯六年,魏惠王称王,召集逢泽之会,标志着魏国势力达到顶峰,但也招致各国攻伐。赵国是最积极的国家之一。赵肃侯七年,赵攻魏的首垣;十年,与齐、秦攻魏,使魏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十五年,赵围魏之黄邑,没有攻克,同年在赵国南疆的漳水、滏水一带建筑长城。这座长城的修建,“标志着赵国在南部边疆开始由进攻转为防御,赵国南进以向中原发展的战略至此结束”。直到赵武灵王继位时,前期仍然以进攻北边戎狄为主要战略。同时赵国南部依旧遭到齐、魏的进攻。赵肃侯在位期间,赵与秦总体相安。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时,推行“胡服骑射”,赵国迎来发展的高峰,对秦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赵武灵王改革开始于十九年,正是秦武王四年,秦昭王即位之年。在此之前,赵国经常战败。比如赵武灵王元年,齐战胜赵于平邑,俘虏赵将韩举。三年,赵参与魏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但后来赵武灵王认为自己名不符实,去掉了王号。八年,赵参与六国合纵攻秦,不胜而回,第二年,和韩、魏被秦败于修鱼。十年和十三年,秦攻赵先后取得了西都、中阳等地。
总之,赵国实力一直比较强,但是先后受到魏、齐等国的牵制,加上北部戎狄的侵扰,在中原扩张有限。秦、赵两国前期虽然直接冲突不多,但是受魏国的影响深。在秦国攻魏时,赵国救魏,在魏国称霸时,赵与秦一起限制魏国,后来又与各国合纵攻秦。
总体来看,赵在中原的战略是维持均势。秦则在魏国威胁减小后,增加对赵的进攻。在赵武灵王改革前,赵国对秦基本处于劣势。随着赵武灵王改革的进行,赵国实力越来越强大,但是赵国北受戎狄之困,这是改革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为秦昭王在位前期减少了一个劲敌。另一方面,从三晋的发展历程来看,三晋前期的紧密合作使得三国所向披靡,但是随着扩张的加剧,三国的矛盾增加。因此,在秦昭王时期,秦国继续可以利用这一点分化合纵,分而击之。
二、燕国韬晦待时。战国前期关于燕国的资料较少,主要有燕简公(前414年-前373)时期和齐的斗争。燕简公三十五年,齐伐燕,取桑丘,三晋救燕败齐。四十二年,燕国趁齐国因田齐桓公弑君而立、国内不稳时,在林狐打败齐国。总体来看燕国处于弱势。经过燕桓公(前372年-前362),到燕文公(前361年-前333)时期,赵成侯和燕文公相会,两国交好。燕王哙(前320-前312)时期,燕国参与魏国策划的合纵攻秦,但是这次攻秦只有三晋比较积极,燕国没有出多少力。
燕王哙时期燕国发生了几近亡国的内乱。燕王哙受相国子之等人蛊惑,把君位禅让给子之,“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燕王哙七年,齐趁乱伐燕,数十日便攻下燕国,尽夺土地和宝物。在诸侯的干涉和燕国军民的抵抗下,齐国撤军,但是仍占据了部分燕地。赵武灵王派乐池护送燕公子职入燕,立为燕王,即燕昭王(前311年-前279)。
从燕昭王之前燕国的军事外交来看,因为实力弱小,位置偏远,燕国不常参与中原争战,反而为齐所制,积怨日久,燕和赵则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依赖赵国。燕昭王继位后,欲报齐国之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吸引了乐毅、邹衍、苏秦等贤才为燕效命。在燕昭王治理下,“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后来依靠苏秦、乐毅大破齐国,一雪前耻,创造了燕国的强盛时期。
燕和秦的交际很少,主要就是参与六国攻秦,但燕国的主要目的是乘合纵之机称王,并没有兴趣攻打秦国。燕国的主要敌人是此时实力最强大的齐国,但是燕昭王懂得隐忍待时,直到齐国势力膨胀到各国忌惮,国内君臣不和时,才策划联合攻齐。秦昭王前期,秦国频繁受制于齐,燕国对齐国的仇恨,使得秦国多了一个盟友,从而可以趁机削弱齐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