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墨家十分活跃 战国时期的墨家为何销声匿迹了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为什么突然销声匿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文化最灿烂的时期,在华夏大地上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特别是以道、儒、墨、法四家最为出名,其中墨、儒、道三家又是构成中国古代三大基本哲学体系的基础,由此可见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非常活跃的。但是自战国时期以后,墨家整体仿佛是人间蒸发,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彻底地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么,为什么墨家会突然销声匿迹?
墨家,它既是一个思想学派,也是一个纪律严明、等级森严的神秘组织,墨家内部组织制度严格,首领称为“巨子”,他对墨徒有绝对的领导权,墨徒凡事以巨子所言为准,就连君王也要排在巨子之后。
对于墨家而言这是内部纪律严明的表现,但在君王眼中,这却是一个有极大的危险组织,竟然可以视君王之言如同虚设。所以在统治阶级眼中,这种组织宁可让其消失,也不愿让其在民众心中扎根。
并且统治者是极力打压这样的群体,由于没有当权者的支持,甚至被打压,这样的群体想要在历史中大有作为却是很难,这也是墨学没有大规模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另外,历史上的墨家与儒家矛盾重重,墨家经常当众激烈抨击儒家学说中的种种弊端。儒墨两种显学活跃在华夏大地上,互相向各国阐述自己的理念,最后还衍生出了“非儒即墨”之争,两者几乎是势同水火,互不相容,其中最出名的事为墨家代表吿子与淳于髡驱逐孟子的事件。
在各诸侯国中,儒墨两家在政坛上相互驱逐。这也就导致了后来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占绝对领导优势的时候,儒学弟子在官方开始了对墨学典籍的大规模删除和修改。直至后世只能从《春秋》《墨子》等书中看到墨家的只言片语。没有大量典籍的支承与受众,这也是墨家没有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墨学在战国之后销声匿迹,是可以预计也是必然的结果。其部分思想内容对于战国时期的官府来说太过于超前,严重触及到统治阶级以及贵族的利益,即便其有部分底层人才支持,但是太过于渺小,故而无法抗衡整个贵族体系。
儒墨之争,以墨家失败而告终。统治者对儒家情有独钟,使得墨家阐述其思想的经典典籍无法被世人所知、所学,必然导致其后继之人有限,无法与有无数年轻血液注入的儒学相抗衡,如此恶性循环,其最后逐渐消失于历史中。
墨家内部严格的组织制度,就是其最后的丧钟,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愿意“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个大忌,尤其是有庞大的群众基础。稍微设想一下,要是朝堂之上半数为墨家学子,那么巨子的权力与君王何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