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国君的称呼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都是某某公?
发布日期:2022年6月11日
121次浏览
对春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王,诸侯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果按照爵位来称呼,应该只有公爵可以称公,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像齐国和秦国都是侯爵之国,齐桓公、秦穆公甚至名列春秋五霸,大名响当当的。
其实春秋时期国君的称呼并不完全按照爵位,根据《左传》中的记录原则,对于各国的国君,不管分封的爵位高低,一律尊称为某某公,但是如果在鲁国国君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律以本来爵位来记述,如齐候、郑伯、楚子、许男。
公是春秋时期对于诸侯的尊称,而一些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去世后,后继君主会上谥号,往往其谥号就是公,齐桓公和秦穆公都是谥号。而蔡穆侯也是谥号,但蔡国国小,没胆量上公的谥号。
当然,还有一些另类,那就是南方的几个国家,如楚、吴、越等国,其君主都称王,最著名的就是楚庄王。
按道理,周朝只有一个王,那就是周天子,其余谁敢称王,那就是反叛。但春秋时期,周王室废了,没力气教训诸侯了,楚国称王毫无惩罚,同样远离中原的吴越在强大后,也相继称王。
如果周王室还有实力,绝不会允许楚国称王还安然无恙,像西周时期的徐堰王,就被周穆王派楚国袭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