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出现的中山国,居然能在诸侯打击中坚守二百年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中山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翻开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家熟知的就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殊不知诞生在春秋末期的中山国,虽然只是个后起之秀,却给中原诸侯带来诸多纷争,鼎盛时期,中山国一度成为三晋和其它诸侯的心腹大患,屡被诸侯打击,又几度重新崛起,不得不说,中山国虽然不属于西周分封的诸侯,但在华夏文明的星河里,却一点不比他们逊色。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山国为何能在诸侯打击中坚守二百年?

  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创建了胡服骑射,好多人认为他是为了打击中原诸侯而进行的军事改革,实际上,产生这一灵感的源头就来源于中山国。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召集朝中大臣商量国事,“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要把赵国的进攻方向从中原转向东北部的中山国和北边的胡国。早在赵襄子时期,他就立足于要兼并中山。对于赵武灵王这一想法,有的大臣赞同,有的反对。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呢?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中山国发展的历史。

  中山国是春秋末期,由晋国北部北狄游牧民族鲜虞族演变而来,建国者是中山武公,由于都城中有座山而得名中山国。中山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从建国到灭亡前后只有二百多年,可是,这二百多年的历史却与中原诸侯有剪不断扯不开的纠结,虽然最终灭国,但中山国的文化却与中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早在春秋初,鲜虞狄人就以游牧打击为生,多次把中原弱小的诸侯作为打击对象,公元前652年,鲜虞出击邢国、卫国,迫使邢君出逃,卫君被杀,后在齐桓公指挥下,联合宋曹邢卫等多国才把邢卫两国从灭亡中营救出来。

  到了春秋中期,随着晋国的由弱变强,鲜虞狄把目光瞄准了实力雄厚的晋国,并多次在魏赵等诸侯封地进行袭扰,在拉锯式的交战中,鲜虞和晋国成了死敌,双方互有胜负。

  到了三家分晋以后,晋国的实力得到削弱,鲜虞也摇身一变成了中山国,不仅面积得到扩张,军事实力也得到加强,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大力进行军事改革,把拓展方向瞄向东部平原,国土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可惜不久他就死了,桓公继位以后,与三晋关系紧张,致使当时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魏文侯派大军进攻中山,在乐羊吴起两位名将的打击下,中山几近灭国。

  但魏文侯死后,他儿子魏武侯继位,对中山国的治理放松了警惕,致使中山国劫后余生,并在公元前380年重新崛起,重新站起来的中山国国君还是桓公,通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他也成为了一个知耻而后勇的人。由于重建的中山国把国都建在赵国东北腹地灵寿,客观把赵国的国土拦腰掐断,赵国有如鲠在喉的感觉,所以,在赵国两次出兵打击中,中山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为了防止赵国再次对中山国的虎视,中山国还在两国边境主要地段修建了长城。

  上面是中山国从成立到发展的历史。那么,赵武灵王后来怎么让大臣们同意胡服骑射的呢?看到有人对胡服骑射的改革不感冒,赵武灵王就带领大家到赵国边境实地走了一圈,他用实际行动劝告大家,赵国虽然算是中原大国,周边却与中山北狄交战较多,从双方交兵的装备来看,中山国还是延续狄人游牧民族的作风,骏马快车,来去如风,比赵国步兵行动迅速,来之能战,战之能退。

  为了让大臣们从直观上有所领悟,赵武灵王亲自换上短衣长裤,皮带束腰,穿上马靴,骑上高头大马,弯弓搭箭表演一番,他的精彩演讲让大臣们心悦诚服,于是赵国迅速掀起了胡服骑射的旋风,有战国特种兵之称的“赵边骑”就是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

  在大力进行军事改革的同时,赵武灵王还吸取上两次赵国进攻中山受阻的教训,一方面大力发展国防军事,增加赵国综合国力,在原阳等地区建立骑兵营,专门培养良种军马和训练骑兵;一方面,又大力开展务实外交活动,把秦国东进注意力分散到与齐楚等国的交战上,从而为赵国攻打中山争取空间。

  公元前308年到296年12年间,赵武灵王先后五次讨伐中山,到最后一战时,他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中山,俘获中山王,占领灵寿,中山国从此灭亡。

  作为战国初期崛起的中山国,从建国到灭亡虽然只有二百一十年的历史,却给世人带来诸多警示。其一,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一个面积不足五百里,人口不到百万的小国,经常去跟中原大国展示肌肉,既显示了中山国能征善战的作风,同时也体现了中山国不屈的自强性格。其二,中山国虽然国小力单,但背靠太行,眼放中原,虽屡受打击却不屈不挠,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值得其它诸侯国学习和借鉴的。其三,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中山国桓公不汲取前次灭国教训,采取硬碰硬策略,把都城建在赵国的腹地,这是造成中山国灭顶之灾的重要原因。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