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和巴蜀相邻,为什么却是秦国拿下了巴蜀呢?
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此后,秦国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
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仅为名义上的共主,各国早已自行其是。本来周初分封之际,巴国国王仅得到“子”爵位,世称“巴子”,待到战国时期,“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巴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王国。春秋战国时期,巴国与楚国、蜀国时而结盟、时而相攻,此消彼长,得以发展。大抵来说,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巴国主要是跟楚国争夺鄂西渝东地区,特别是对峡江流域、清江流域盐泉的争夺,巴国胜多负少;战国初期以后,巴国实力衰弱,在巴楚之争中处于守势,转而跟川西的蜀国互有冲突。
到了战国中期,周慎王五年,巴蜀两国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起因是蜀国王子苴侯与蜀王关系不睦,在其领地内密谋发动叛乱;同时,苴侯长期以来跟巴王交好,也是巴国牵制蜀国的重要手段。当苴侯密谋叛乱一事为蜀王获悉后,蜀国出兵讨伐苴侯,苴侯军队不敌,苴侯逃到巴国。巴国出兵与蜀军交战,不利,遂向秦国求救。
本来秦国一直将巴蜀作为牵制、消耗主要对手——楚国的重要手段,故“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采取远交近攻之策略。此时,秦国君臣就是否应该出兵救巴发生了争论。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又怕韩趁势来攻,犹豫不决,请诸大臣商议。同为纵横家的张仪与司马错发生争论。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以令天下,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司马错的主张,体现了重视战略后方与建立战略包围的思想。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金牛道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
一般认为,稍早于秦灭巴蜀,楚国派兵攻占巴国王子重兵驻守的巴东重镇枳县,全取渝东大部区域,建立了楚国的“黔中郡”。但段渝说,楚国灭巴子,时间在秦灭巴蜀之后,大约在公元前280年,晚于秦灭巴蜀,可备一说。
巴蜀既定,秦益富强。秦定巴蜀是秦国在战国时期攻守大势的转换点。此前,秦与东方各国屡有攻伐,胜负各半。灭掉巴蜀,秦国第一次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之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随后的历史清晰地证明了秦国以巴蜀为根据地,屡屡逼迫楚国就范,先后夺得楚国的汉中、上庸、黔中等地区,为其全面东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也造成了巴蜀地区战略地位的全面变化。在此之前,偏居西南一隅的巴蜀,跟中原联系并不紧密,除楚国因为经济利益而与巴国长期攻伐外,中原各国与巴蜀几无交往,亦无利益冲突。在此之后,巴蜀被纳入了完整的中华文明体系中,成为秦国重要的经济基地和战略前哨。由此可见,秦灭巴蜀之后,巴蜀由一个偏远的西南边陲变为支持统一中国的战略后方。
四川素来被称之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所以四川一直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既然是宝库自然有人觊觎,但是四川之地却鲜少有战火,原因就在他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势,所以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那么占据着有利地势,战国时期的巴蜀为什么还是会被秦国灭掉呢?巴蜀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着秦国克服“蜀道难”呢?
其实四川的天府之国之称在战国时期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势固然给巴蜀之地带来了天然的保护,但同时也让他们饱受水患灾害,时不时泛滥一回,百姓也难以安居乐业,这个状况直到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之后才有所好转。那么在没有都江堰时的巴蜀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秦国不惜克服“蜀道难”也要拿下这里呢?
秦国之霸业旨在横扫六国,巴蜀的财富固然动人心,但是秦国更看重的是巴蜀通往楚国的水路。楚国一直都是实力强大的国家,南有楚国,北有魏国,秦国的霸业之路被牵制住了,所以在对战楚国时,有了巴蜀这样一个突破口,秦国怎能不抓住机会?
在说说巴蜀这边。蜀国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代明君了,但是传到12世的蜀王时,开始爆发出的昏君的各种问题,贪图享乐,大兴土木,还喜欢四处巡游,这一代蜀王还曾建造过非常豪华的鹦鹉舟出巡,排场浩大。尽管蜀王如此昏庸,但是因为巴蜀战乱少,所以蜀国的实力还是相当强大的,蜀国北邻秦国,双方也有不少摩擦,但多半都是蜀军战胜,所以蜀王便更加自大了。
有一年,蜀王一时兴起,给秦王写了封信,请他来看蜀国的军事演习,但是语气非常得傲慢无礼。秦国官员自然非常气愤,但是当时当政的秦惠文王却确定前去。就在蜀王高调地炫耀着自己国家的军事演习时,秦王已经把蜀国军队的编制、列阵和装备都看得一清二楚。
就在蜀王洋洋得意过着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时,北边的秦国已经在厉兵秣马准备向巴蜀开刀了。但是秦灭巴蜀还需要一个过得去的借口,否则根本难挡天下士子的口诛笔伐,而这个时候巴蜀就瞌睡送枕头,自己把理由送了过来。蜀王的弟弟苴侯暗中勾结巴国,意图谋反,东窗事发之后,三国之前挑开了一场战事,巴国难敌,只好求救于秦。
公元前316年,秦国率军走过金牛道,入侵蜀国,蜀王仓皇应战,葭萌关一战,蜀国大败,蜀王率残部南逃到彭山,最终为乱军所杀。蜀国与其说是葬送在了秦国的铁骑之下,不如说的葬送在了长久的安逸之中。而对于秦国君主来说,消灭蜀国就意味着完全了一统天下的第一步。巴蜀将在秦国的建设下成为消灭其他诸侯的储备基地,以及跳板。这就是巴蜀会被秦灭掉的原因。公元前310年,由张仪主持,秦国正是在巴蜀修建都城,成都城的建设采用了和秦都咸阳一样的规模,可见秦国对巴蜀的重视。
秦国和蜀国的交战为何屡屡败北?秦国是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战略机遇,先于楚国借势灭蜀的?楚国又是如何先与秦国灭巴的?为何秦国最终拿下了巴蜀?而楚国却放弃了先于秦国灭蜀吞巴的机会?
首先,巴蜀两国物产丰富实力较强不可小觑。巴蜀借助地利优势更是难以被秦楚任何一国所攻取。巴蜀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两个国家,并非蛮荒之地。巴蜀四面环山,道路崎岖狭窄,易守难攻。这样封闭式国家,造成了相对较少的内乱,国家实力渐渐强大,但国君却日益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性。
第二、说说楚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最大的诸侯国,但楚国没有先于秦国拿下巴蜀。于是,有人提出假设,如果楚国吞并了巴蜀,就基本上统一了南方,而且秦国也不会这么强大,楚国很有可能统一中国,或者秦国统一北方,然后南北对峙也好。但这毕竟是假设,两国的国脉走向,还要看多种因素。比如当最强大的国君突然暴毙,接任者却是一个碌碌无为骄奢淫逸的窝囊废,这样的国家再强大也只是“回光返照”前的表现罢了!
第三,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为何秦国拿下巴蜀,而楚国却不能?要知道秦国与蜀国是接壤的,但奇怪的时,每当两国爆发局部冲突,吃败仗的大都是秦军。为何?蜀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秦国只是狼子野心,但却面对巴蜀这两个奇葩的国家,有时也很无奈,无法下口。秦国与蜀国接壤,因接连战败,国力损耗较大。为此,蜀国国君狂傲的写信给秦王,语气傲慢无礼,请秦王来蜀国观摩蜀军。
据记载,当秦惠文王收到蜀王的来信后,大大方方的接受了邀请。蜀王大惊,但为了威慑秦王,在军事实力的展示上,依然拿出了家底。而秦王一边故意称赞蜀军,另一边却默默把蜀军编制、列阵和装备记下。回国之后,秦惠文王便厉兵秣马,整顿秦军,等待时机,再战蜀。
第四,再看看楚国是如何先与秦灭巴国的?又为何放弃了先于秦国灭蜀的机会?
巴国和楚国接壤。在春秋时,巴国就与楚国进行了“政治联姻”,建立了军事互信。楚巴联军还曾发动对邓国和鄾国的战争,最终打败了邓国,灭了鄾国。战国时期,因政治和经济问题,巴国和楚国的矛盾增加,但巴国出现内乱,一部分势力求援于楚,楚迅疾出兵,帮巴平定内乱,后要求巴割三域之地给楚作为出兵的“军费”未果。楚大怒,攻占了巴国鱼邑、巫邑等产盐之地,扼住了巴国的经济咽喉。巴不服,又求蜀攻楚。巴蜀联军沿水路直取楚国的兹方,遭遇大败。楚国乘势向西攻占巴国,于公元前329年灭巴国,设楚汉中郡。
楚在灭了巴国之后,不但派兵攻占了云南和蜀国的南部一些地区,而且有继续进军的计划。但不巧的是如浴春风、心怀楚国重新崛起之梦的楚怀王在灭巴这一年突然驾崩,而新上任的国君则不顾国殇沉浸在享乐之中,俨然一个败国之君,并停止了对蜀的进攻。楚国最后一次崛起的机会,就此肇止,开始走向衰亡。
第五,秦国是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战略机遇,借势灭蜀吞巴的?
秦惠文王从蜀国归来后,除了整肃军队,更多的是在寻找灭蜀的时机。公元前316年,蜀国内乱,蜀王之弟苴侯勾结巴国谋反失败后,惹怒了蜀王。蜀王派军计划攻占巴国。巴国为求自保撇开楚国,求救于秦。秦惠文出兵蜀国,蜀王两面作战大败,秦乘势占领蜀国。蜀王率残部南逃至彭山,后被乱军杀害,蜀灭。秦王灭亡蜀国后,任命陈庄治理蜀国,建设了著名的成都城,开始为秦国的霸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饷和兵丁。秦王规定,成都城的规模则和秦都咸阳要一样,足见秦王对蜀战略地位的重视。
此时,蜀国灭亡后,巴国高兴的太早,唇亡齿寒的 历史
剧目上演,秦国并没停止军事行动,而是直取巴国,仅数月巴国灭。秦国完成统一天下的第一步,为灭楚和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