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真十一年虽然危险却也隐藏着机遇,朱由检为什么没能抓住机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为什么小编来说说朱由检的故事。

  崇祯登基后,真可谓是流年不利。大力支持袁崇焕,想要实现‘五年复辽’,结果不到一年,毛大帅没了,袁督师也没了,明朝的辽东防御体系彻底瓦解;想要依靠‘剿抚并用’平定流寇,结果流寇却越剿越强。

  崇祯七年以后,情况愈发危急。以高迎祥为首的几支流寇武装已经拥有了在正面击败明朝官军的实力。大帅曹文诏、艾万年等接连在同流寇的交战中阵亡。特别是中都凤阳的失守,代表着流寇的势力达到第一个全盛期。但是根据明朝廷能准确地判断出高迎祥才是最大的威胁看来,当时明朝的大臣中还是有能人在的。因为他们判断的依据就是,高迎祥的士卒行军时队列很整齐。而这就是危险中潜藏的一个机遇,越是危险的局面,越能看出谁是人才、谁是庸才。如果崇祯能用好这些人才,局面肯定会越来越好。

image.png

  崇祯十年,朱由检迎来了最大的一个考验。虽然得益于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接连取得的胜利,明朝稳住了局面,但是当年底,清兵来了!此时的崇祯皇帝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是集中力量消灭流寇,还是集中力量保卫京师。如果选择保卫京师,势必会导致剿灭流寇的战争功亏一篑;如果选择剿灭流寇,那么京师的守卫力量肯定不足,一旦京师失守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了!这种艰难抉择的危险之处就在于,一旦选错瞬间就将万劫不复。但是在这种危险之中同样隐藏着另一个机遇。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在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的努力下,明军已经取得对流寇的决定性胜利,高迎祥部被全歼、李自成只剩下十八骑远遁深山、张献忠罗汝才接受招抚。虽然说清兵入塞后,摆出一副进攻明朝京师的架势,但根据入塞清兵的兵力与部署来看就不难发现,此次他们的根本目的还是劫掠和牵制明军不让明军剿灭流寇。而这就是崇祯的机遇,如果他能准确地判断出敌军此次进犯的意图,那么他根本就不用为京师的防御问题发愁。他只需用卢象升保住京师就可以了,然后继续大力支持洪承畴与孙传庭清缴流寇。之后待清兵返回关外,再以卢象升统率大军彻底解决张献忠、罗汝才与革左五营,这样流寇问题就能基本解决。如此一来,再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崇祯就可以开始着手解决辽东问题了!

image.png

  其实一开始崇祯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在执行,也确实收到了一些成效。卢象升稳住了京师的防御,洪承畴和孙传庭几乎将众流寇一网打尽。但偏偏这个时候崇祯与杨嗣昌非得搞什么议和,结果卢象升战死,洪承畴与孙传庭率领精锐赴京师勤王,然后局面就愈发不可收拾了。

  这里倒不是说崇祯议和不对,而是千不该万不该在这个时候议和。因为在洪、孙、卢的带领下,明军俘获了流寇中实力最强大的高迎祥;几乎将李自成精锐的骑兵军团全歼。这时的明军士气正盛,锐不可当。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与杨嗣昌先是逼的卢象升全军覆没,然后又将洪、孙大军调到京师。结果有了卢象升的前车之鉴,洪、孙二人空有十八万精锐,却不敢出战。而此举实际上就是在告诉那些明军,虽然你们在对阵强悍的流寇军队时能取得胜利,但是在面对更加强悍的清兵时,你们还是不行。所以说后来松锦之战明军的战败从卢象升战死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卢象升没有战死,如果崇祯没有着急忙慌的将洪、孙二人的主力调往京师,如果崇祯能抓住这极为关键的战略机遇,那么他真有可能在崇祯十一年以后中兴大明。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卢象升还是战死了;洪、孙二人的主力调往京师后,流寇再度死灰复燃,并且比以前任何时候都燃烧的更加猛烈。崇祯也在这内忧外患中一步步的走向了煤山山顶的那棵歪脖树,了结了自己,结果了大明。

image.png

  刚接触明史时,也曾深深的同情崇祯皇帝,但是在知道了卢象升的结局后,在知道他亲手破坏了这次战略机遇后,才明白,他这亡国之君当的真不冤!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