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之后,周世宗柴荣儿子们的结局如何?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是怎么对待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的?周世宗柴荣儿子们的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后周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7月27日),年仅39岁的世宗柴荣在开封万岁殿病逝,时年仅7岁的四子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就在次年的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北汉联军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王溥等调遣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
赵匡胤率领的周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被部将黄袍加身,拥立为帝。随即,赵匡胤回师入京,逼迫周恭帝禅位与他,建立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陈桥兵变的发生是因为将士们思功心切,认为皇上恭帝年幼,将士们在外冲锋陷阵,小皇帝却不懂理政,不知他们的功劳,索性不如拥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帝,“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而熟睡中的赵匡胤“惊起披衣,未及酬应,则相与扶出听事。或以黄袍加太祖身,且罗拜庭下称万岁。太祖固拒之,众不可,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
从《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一开始是拒绝的,最后身不由己,顺应部下的心愿而已。而司马光编撰的《涑水纪闻》也有类似的记载。那么历史上的陈桥兵变真的只是一起突发事件,赵匡胤真的是不情愿地被部下拥立为帝的吗?
赵匡胤的青年时代时值“五代十国”乱世,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短命王朝,走马观花,臣子取代君主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
赵匡胤所效力的后周就是当时后汉的邺都留守郭威杀汉隐帝、废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养子刘赟而建立起来的,并且当时赵匡胤已追随郭威,亲身参与了拥立郭威的兵变。在郭威称帝后,赵匡胤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中的一名军官。
郭威在镇守河朔、主政邺都时,功高震主,为汉隐帝所忌,汉隐帝斩杀了郭威留京开封的家人。所以,郭威在建立后周后,悉心培养自己的内侄、养子柴荣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柴荣对赵匡胤非常器重。在柴荣担任开封府尹时,赵匡胤就被提拔为开封府马直军使,掌管京城骑兵。
953年,郭威病逝,柴荣登基,是为周世宗,赵匡胤再一次被周世宗重用,调任禁军将领。
在柴荣即位之初,与郭威有杀子之仇的北汉主刘崇联合契丹,南下征讨后周。
刚刚即位一个月的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率军在高平与北汉军队展开撕杀。正是高平一战,再一次给赵匡胤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高平之战中,主帅樊爱能、何徽引骑兵逃跑,步兵纷纷投降北汉。危急之中,赵匡胤与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各领兵分两翼进攻北汉军队。
最终,后周军队绝地反击,大胜北汉。赵匡胤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左臂被流矢射中。
高平之战后,赵匡胤一战成名,他的骁勇善战使他在军中声名鹊起,威望极高。战后,柴荣将其升职为殿前都虞侯,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此后,赵匡胤受命整顿禁军。正是在这次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在禁军中培植起了自己的派系。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柴荣开始一统天下的步伐。在南征南唐的进程中,赵匡胤屡建奇功,先后升职为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忠武军节度使等职。赵匡胤赢得了周世宗柴荣的绝对信任,已成为禁军的二号人物。
在对南唐进行了三年多的征伐后,周世宗柴荣决定对燕云十六州进行北伐,赵匡胤随军出征。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在北伐契丹途中批阅文件时,发现了装文件的皮口袋中掉出的“点检作天子”的木牌。
点检是统帅禁军的最高长官,而当时的点检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这块木牌令柴荣非常不安。要知道皇亲国戚的张永德手握禁军多年,军内党羽众多,如果想发动兵变夺取帝位,那是易如反掌的。
此时的柴荣已身染重疾。返回开封后,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便被罢职,柴荣任命他认为最忠诚的赵匡胤为禁军的最高统帅。
关于这块蹊跷的木牌,在《宋史·太祖本纪》中也有详尽的记载。这块木牌究竟是何人所为呢?后人不得而知。但在这起事件中,赵匡胤是最大的受益者。有人据此推测这应是赵匡胤所为。应该说,这种推测不无道理。
周世宗柴荣死后不足半年,陈桥兵变的发生使赵匡胤登上了帝位。陈桥兵变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契丹与北汉联军南下攻周。但对这次入侵,《辽史》却没有记载,反而记载的是在这段时间里,辽国王子等人叛乱,辽国正在搞内讧呢!
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极有可能是赵匡胤授意边将谎报军情,从而给陈桥兵变提供借口。
而在柴荣死后,赵匡胤在禁军中加紧活动,安排自己的人马。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殿前都虞侯王审琦、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都是赵匡胤的心腹。
所以说,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蓄谋已久的一场军事行动,绝不是一场突发事件,只不过是赵匡胤不想背负欺负孤儿寡母、叛主窃国的骂名,从而甩锅给部下罢了!
不过,赵匡胤的夺权一改历代的血流成河,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完成了朝代更替。
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与部下约法三章,保护后周王室、大臣、百姓,不得随意杀戮,不得抢劫府库,违者“当族诛汝”。
在这场兵变中,唯一的流血冲突就是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之死了。
当时韩通准备组织军队抵抗赵匡胤的人马,被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砍死在家门口,其妻子、儿女均死于王彦升刀下。赵匡胤称帝后,追赠韩通为中书令,褒扬他为后周尽忠。
那么,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是如何对待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的?
周世宗柴荣共育有七子。公元950年,汉隐帝诛杀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时,连同柴荣的长子、次子和三子都杀掉了。柴荣逝时,留存在世的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都是后周建立后柴荣才生育的儿子。
柴宗训是柴荣的第四子,也是事实上的长子。柴荣在即位之初,并没有分封皇子为王。在柴荣北伐患病班师回京后,封七岁的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柴荣逝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
陈桥兵变后,周恭帝被迫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封其为郑王。符太后改封周太后,移居西宫。
后,郑王柴宗训及周太后又先后被赵匡胤迁往西京洛阳和偏远的房州。开宝六年,柴宗训在二十岁时去世。
柴宗训年龄尚轻,突然死得不明不白,不免让人生疑。但史书中对柴宗训的死因并没有记载,联想到柴宗训母子一再迁居,并没有受到宋室优待。后人推测,柴宗训的死可能和赵匡胤不无关系。当然这仅仅是推测而已,并无史料佐证。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柴宗训死后,宋太祖赵匡胤还“素服发哀,辍朝十日”。
而柴荣的第六子柴熙谨在赵匡胤称帝两年后死去,年仅十岁。
据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记载,柴荣的五子曹王柴熙让和幼子柴熙诲最后也不知所终。
总之,在陈桥兵变后,周世宗尚存人世的四个儿子无一善终。后世虽然有柴氏子孙封公袭爵的记载,但这些柴氏后人并不是柴荣的真正嫡系血亲。
虽然赵匡胤在誓约中盟誓: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犯谋反之罪也不得公开行刑,不得连坐,只能赐死,对柴氏子孙大加优待。但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亡(一个二十岁,一个十岁),两个不知所终。不知赵匡胤是如何厚待柴荣的后人的。柴荣后人的全部凋零,也让人不得不质疑和赵匡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