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为什么会被黄袍加身?之后他做了哪四件事?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匡胤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960年正月初四,后周举国上下还洋溢在新年的喜庆当中,时年8岁的周恭帝柴宗训才刚刚即位半年。在他半懵半懂的时候,距离都城东京(河南开封)东北二十里的陈桥驿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变。这场兵变,将一个重要人物推向了历史舞台。那么,走向前台的这个历史重要人物是谁呢?这次改变中国历史大势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

image.png

  黄袍加身

  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发生一件大事,对年轻的小皇帝来说,这是噩耗;对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来说,这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天,举国上下都在庆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后周的文武大臣一大早上朝向8岁的小皇帝柴宗训跪拜朝贺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最后一个春节。

  因朝贺还没有结束,一些毫不在意春节与否的的契丹人突然举兵南侵,并联合北汉引兵东下,剑矛所指,直奔京都开封。这种事情的处理当然不在8岁孩子理解范畴内;刚刚20岁的符太后又涉世未深、毫无政治经验。

  半年前周世宗柴荣临终前的托孤重臣是宰相范质、参知枢密院事王溥,两人匆忙议定,由小皇帝发布命令:令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迎敌。

  赵匡胤收到圣旨后,像历次出征前一样,即刻调兵遣将,部署军马。然而,正月初二这天发生了两件事:

  殿前副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作为先锋,率领精锐部队,先行出军。东京(开封)到处都在传扬着一个政治流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一时间,流言满天飞,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老百姓们没有办法不相信流言,因为他们生活在政权频繁更迭的京都,他们不在乎谁成为天子,但是他们无法抑制内心的恐慌和不安,他们害怕伴随着改朝换代而来的血雨腥风。

  一时间,富商大贾、市民百姓,乱作一团,只要两条腿能走路的,都做好了随时逃离的准备。“山雨欲来来风满楼”,令人奇怪的是,流言传遍了京都的大街小巷,皇宫内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为证:“时都下喧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

  初三这天,赵匡胤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由开封爱景门东行出城,百姓们看到的是一支纪律严明、井然有序的大军,没有出现流言传播的事情,京都百姓悬着的心稍稍安定下来。但是大军刚过,禁军中有个号称通晓天文占星的军校苗训就指着天上说:“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此天命也。”简单来说,他看到天上有两个太阳掐架,这就是天命啊!

  当天,大军到达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驻扎。出征前的传言、奇异的天象、苗训的解释“顺理成章”成为了热门话题,将士聚在一起,议论纷纷。很显然,这些都是有人蓄意而为之,是人为谋划好的,意为另立新君。一说是赵匡胤谋划、将士们实施;一说是将士们私下自主谋划、赵匡胤“不得已而为之”。

image.png

  诸将士谋立新君有两大不容忽视的原因。

  1、赵匡胤深得人心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记载:“太祖自殿前都虞侯再迁都点检,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人望固已归之。”意思是说赵匡胤此时已经掌管禁军长达六年时间,众将士对他的恩与威心服口服,若要重立天子,所有人都支持赵匡胤。

  2、将士们思功心切

  有人说:当今皇帝年幼无知,不懂朝政,甚至不能亲政。我们这些人提着脑袋为国家抵抗外敌,却没人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为时不晚。

  就这样,谋立新君的兵变就发生了。正月初四,醉意朦胧的赵匡胤“被”黄袍加身。赵匡胤就这样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被黄袍加身的皇帝。从秦始皇称皇帝以来,皇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赵匡胤真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足以打破世界纪录的“奇迹”,睡梦之中竟然被人立为皇帝,一觉醒来,就由执掌兵权的大臣成为新王朝的皇帝。

  不管真相如何,史书确实是这样记载的。现在赵匡胤要面临以下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朝中大臣的认可?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地登基呢?

  回京:禅位登基

  被“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在回京途中以及到达京城后做了四件事。

  一、约法三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记载:太祖曰:“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众皆拜。

  赵匡胤约法三章,特别强调保护三类人:一是后周的皇帝、太后,二是文武百官,三是百姓。由于这三类在改朝换代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所以,整个权力系统没有受到冲击,国家执法机关也没有遭到冲击,百姓同样没有受到摧残。

  赵匡胤的做法一反五代十国时期改朝换代的陋习。他没有因为改朝换代大开杀戒,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前朝君臣的生命、财产,最大限度地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最大限度地保护全体百姓的利益。所以,政权过渡就避免了流血。

image.png

  赵匡胤这样做,自然有策略上的考虑:只有这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同时说明了他为人宽厚的一面,至少说明了他不是一位嗜杀成性的人。

  二、和平进城

  赵匡胤整饬大军回城从任和门进入开封城,因为这里由他的好哥们石守信和王审琦把守,他们早已等候多时,等到赵匡胤到达后立刻打开了城门,去迎接他们的新皇帝。

  赵匡胤的铁哥们把守城门,赵匡胤进城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后周的其他文武大臣会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吗?会俯首帖耳地顺从新皇帝吗?

  在赵匡胤率领大军回城之前,他先派遣了潘美回城给文武百官们通个声,潘美带来兵变的消息后大惊失色。宰相范质握着王溥的手说:“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此时哪会是后悔的时候,赵匡胤丝毫没有给他们任何反击的机会。

  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知道消息后,立即从内廷仓皇回奔,准备组织军队抵抗。不巧的是,他在路上遇到了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王彦升勒马急追,韩通还没来得及跑进家门,就死在了王彦升的刀下。这是后周唯一一次抵抗,而且被扼杀在摇篮里。

  赵匡胤率领大军回城,文武百官面前,他所要解决的只有两个人罢了。将士们押解着这两个人——范质、王溥来到赵匡胤面前。赵匡胤随即痛哭流涕,一脸的无可奈何:“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两位宰相战战兢兢、不知赵匡胤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时间手足无措。一旁的军校罗彦瓌(gui)持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赵匡胤随即呵斥罗彦瓌不得造次,两个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有来有回。范质、王溥两人面面相觑,王溥自知无力回天,降阶先拜;范质不得已跟着跪拜,百官搞定了。

  第三、禅位登基

  搞定了百官之后,赵匡胤立即赶往崇元殿,举行周帝禅位之礼。召集文武百官后却发现没有准备禅位诏书。这时候,翰林学士陶谷突然从怀中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念与百官。赵匡胤换上龙袍,正式登基,群臣拜贺,高呼万岁。

image.png

  第四、改元立号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之前种种行为,都是为了改元立号,只有改元立号,才能真正成为为大宋王朝。正月初五,“宜国号大宋,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史称北宋。仔细观察时间线,赵匡胤从进城到改元换号只用了短短两天,即使算上正月初二流言四起时,也只不过用了仅仅四天就完成了改朝换代,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在这场兵变过程中,后周官臣们近乎于不抵抗,这样的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属于罕见的存在,他们的风骨哪儿去了?

  风骨全无的时代

  虽然以现代目光来看陈桥兵变这件事,它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放在当时来看,兵变只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别忘了,那是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堪比战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纲常礼仪崩坏,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一、君臣义绝的时代

  维系一个政权稳固的忠义理念在任何一个经历长久统治的朝廷都不少见,而在五代十国,一个国家传位不到三四代就会改庭换面,大臣侍奉君主就像受到雇佣一般,旧皇帝下台、新皇帝即位,就继续侍奉新皇帝,时间一久,就习以为常。

  当伦理道德被废除殆尽,所谓的“耻辱感”自然不会存在;再加上大臣、将领们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打工仔”,那么与谁打工不是打工?王溥下跪后、范质就跟着下跪;当赵匡胤发现没有准备禅位诏书时,陶谷立即从袖中掏出,这些都是最明显的例子。

image.png

  二、枪杆子出政权的时代

  所谓五代十国,就是天下分崩离析、潘镇割据的时代,五代十国也只是唐末混乱局面的延续,在众多的藩王中,谁也不服谁,因此,拳头大的人才有资格说话,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看拳头说话的时代。谁掌握了军队,谁的拳头够顶,谁就占据了主动。

  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是:军事力量在不同的人手中此消彼长,有机会的人自然不止一个,所以皇帝更换的频率很快,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十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匡胤抓住后周“主少国疑”的最佳时机,手握重兵发动陈桥兵变,自然没人说话了。

  一句话,陈桥兵变是一次依靠军事力量为后盾的政权交替。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