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输的冤不冤 为什么这场战役的失败会归结到赵括身上呢
长平之战赵国输的冤不冤,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无数战役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要说作为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自然可以列数在内,在这场战役中,赵军将士被坑杀了40多万,导致赵国元气大伤,秦国统一天下成为必然的趋势,而长平之战的失败,大多数人都归结到赵括身上。
赵括发明了"纸上谈兵"的成语,所以在后世他的名声并不好,但仔细看看史料,就会发现,虽然赵括最终战败了,但他并没有投降,而且是战斗到最后一刻,完全符合一个军人应有的气节,再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长平之战的失败,并不能算是赵括的,原因还有很多。
长平之战过程中,秦国和赵国都换了主帅,其实临阵换帅是非常忌讳的事,尤其像赵国一样,还把廉颇换成赵括,由强变弱,秦国则由王龁换成白起,而换将领是赵王决定的,由此可见赵王并不懂打仗,但却爱瞎指挥,这是长平之败的原因之一。
就算赵王不换将领,廉颇跟秦军已经对战良久,一开始廉颇也吃过亏,后来廉颇学乖了,他不在出战,只是一味坚守,可见秦国是虎狼之师,这并不是吹出来的,就算赵括不上,廉颇想必也不能取胜,久而久之战败的概率也是很大的,只是比赵括晚败一点罢了。
长平之战开始没多久,赵军就失利了,这是赵王就想着跟秦国求和,这一下就失掉了人心,在赵军心目中,原来自己的老大一直想求和,而这种心态对于秦军来说,则是一种兴奋剂,秦王则大肆宣传,说赵军根本不敢跟秦军对打,从心态上来说,秦军已经胜了赵军,这一切都是赵王的责任。
长平之战后期,秦赵双方军队都陷入了胶着状态,尤其是粮道都被切断了,而当时秦王的做法是亲自下令,让15岁以上的男子参战,捣乱赵军的粮草运输,这样赵军也就陷入了绝境,对此赵王却坐视不理,或者说赵王的才能不足以处理这事,可见从双方国君方面,赵国又输了一阵。
从双方国力来看,当时距离商鞅变法已经有一百多年,秦国的实力本来就在诸国以上了,赵国虽然有赵武灵王曾经的"胡服骑射"改革,但光靠这点余荫是远远不够的,就算赵括不上,长平之战赵国还是会败的,这是综合各方面总结出来的。
总而言之,长平之战中,赵国败得并不冤屈,只可惜赵括做了战败的替罪羊,加上后人这么一宣扬,配合"纸上谈兵"的典故,赵括这口锅背得实在有些憋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