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齐王为什么拒绝借粮食给赵国?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和赵国军队爆发了战争,史称“长平之战”。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郡的所有权在长平一带爆发了战争,原本是一场小小的冲突。不料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而且战争逐渐升级,秦国投入60万兵力,赵国投入45万兵力。
如果只是普通的军事对抗,赵国的实力未必不能击退秦国,但对于这种倾国之战,需要考量综合国力,赵国自然不是秦国的对手。
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苦苦支撑之余,需要寻求诸侯国的帮助。魏国和韩国离赵国最近,而且有三晋之缘,理应派兵支援。
但是在秦国连续的打击下实力衰弱,已无能力援救赵国。至于东北角的燕国,它一向是秦国交好的对象,比如邯郸保卫战后,燕国就偷袭过赵国,这时候自然不会支援赵国。
楚国有能力,但是远水不救近渴,所以赵国把唯一的希望放在齐国。但是,赵国向齐国借粮食,却遭到齐王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史记》记载: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其一,齐国为了报复赵国
战国中期,齐国实力处于历史最强时刻,一度与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
当时,齐国在南边的重丘击败了楚国,在西边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后联手三晋攻陷了秦国的函谷关,气势之强一时无二。
尤其兼并了富裕的宋国,扩土一千多里,此时的齐国迎来称霸的最佳时刻。
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候,燕、秦、魏、赵、韩等五国共同讨伐齐国,导致齐国差点灭亡。虽然后来田单击败燕国帮助齐国复国,但实力已沦为三流弱国。
在五国伐齐的事件中,赵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对齐国的伤害仅次于燕国。
在战争开始之前,赵国以相印授给燕国主将乐毅,攻破齐国后,秦、韩、魏三国退兵,赵国依然联手燕国继续攻打齐国。
战争结束后,齐国需要时间恢复精力,但是赵国却趁火打劫,廉颇、蔺相如纷纷上阵,完全不给齐国换气的机会。
《史记》记载:十九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二十年,廉颇将,攻齐。
其二,秦国远交近攻的成果
公元前271年,范雎进入秦国,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要是为了打击韩国和魏国,对于齐国和燕国则是主动交好。
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实力孱弱,被四方邻国欺负,赵国侵占齐国的昔阳,魏国抢占齐国的平陆,楚国则趁机吞并了鲁国。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为了自保,需要寻求一个强力外援,秦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长平之战前,范雎便派人用重金贿赂过齐国重臣,因而齐王拒绝借粮给赵国也属正常。
其三,齐国君臣战略眼光短浅
当时已形成一强六弱的格局,秦国兼并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关东六国都是它攻击的对象。
从地缘政治来看,赵国是隔离秦国与齐国的屏障,秦国想要攻击齐国,就必须先摆平赵国。
如果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必然轮到齐国,只要答应赵国的借粮,秦国必然会撤军,反之则不会。
这么明显的利益关系,聪明人都会选择,但是齐国君臣战略眼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拒绝了赵国借粮的要求。
被齐国拒绝后,赵国缺乏粮食的问题越发明显,最后不得不主动发起进攻,结果被白起击败。
长平之战的失败,导致赵国再无能力抵御秦国的东进,秦灭六国的大势已成。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灭六国之战,短短十年时间,魏、赵、韩、楚、燕五国相继灭国,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临临淄城下,齐国灭亡。
如果当初齐王建愿意借粮给赵国,长平之战未必会输,或许秦国依然会灭六国,但绝对不会这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