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是个怎么样的条约?大宋真的亏了吗?

  “澶渊之盟”是个什么样的条约?大宋真的亏了吗?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澶渊之盟是宋朝与辽国订立的一项合约,相当于停战书,两国之间因为有澶渊之盟,所以后来的百年之间基本上没有过什么大的战争,而且还相互帮助,看上去一派祥和。但是,澶渊之盟背后的代价却是,宋朝每年都要给辽国非常多的钱。从这样两个角度来看,澶渊之盟到底应该算是耻辱,还是一种成功呢?

  在多数人看来,澶渊之盟确实是一个屈辱的条约,北宋宋太宗在夺权以后,率军北伐,灭北汉,侵大辽。一路上高歌猛进,辽国萧太后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拦下了北宋数十万军队,并且挥军南下,一时间,大辽与北宋剑拔弩张,澶渊之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签订的。

  公元935年,石敬瑭为了获得北方势力的支持,将燕云十六州红拱手让出,从此,燕云十六州再也没有回到过大宋手中。

  北宋进攻辽国是必然的,古往今来,一统河山一直都是皇帝的最终诉求,北宋皇帝自然更是如此,奈何,赵光义为了限制将领军权,事必躬亲,将领不能随机应变,最终大败而归,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成为了北宋皇帝的空想。

  萧太后率兵一路南下,终于,在澶州,方才被北宋将士顶住,南下不得。

  澶渊之盟的签订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屈辱的,北宋在受到辽国进攻的大前提下,不得已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怎么看,好像这纸条约都是典型的屈辱求和的条约。

  澶渊之盟的内容,简单来讲,就是北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北宋与辽国从此也就不会再开战。

  澶渊之盟的签订背景是辽国萧太后兵临城下,北宋无力应战而签订的割让利益的条约,实际上,北宋真的亏了吗?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北宋与大辽的战争,辽国并非是发起者,北宋才是挑起战争的一方。燕云十六州,北宋曾经一路高歌猛进,将燕云十六州的很多土地都夺了回去,可是最终却是无法守住既得利益,节节败退。从战争的正义性来看,北宋并非正义的一方,北宋才是侵略者,虽然北宋的目的是夺回失去的燕云十六州,但北宋确确实实的才是发起战争的一方。想想二战后德国的结局,战争发起者战败后还能顺利的求取和平,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代价只有那么一点呢。

  从土地归属的角度来看,尽管辽国并非汉人王朝,但是大辽也是通过和平手段,在北宋建立前很久就拿下了燕云十六州,这时候的燕云十六州,虽然说起来可能不太好听,但的确是属于大辽的。

  即使是后来签署了澶渊之盟,北宋依旧得到了部分曾经抢到手的土地。

  北宋得到了大辽的土地,大辽也得到了北宋缴纳的岁币,双方的关系更像是北宋拿钱租地。虽然名义上北宋签署了城下之盟,但北宋却是并未从中损失多少利益。

  当然了,从直接利益上看,北宋不仅避免了战争,还可以花钱租地,不需要再每年承担战争带来的巨额军费,怎么看怎么赚。

  但北宋却是要常年受到大辽的骚扰,为了防备大辽进攻,北宋更是每年都要养活大量士兵,依旧负担不轻。

  北宋夺燕云十六州失败以后,更是丢掉了国运,从此积贫积弱,战马不足,军队战斗力低下。

  可是,这都是在没有大赢辽国的前提下带来的后果,北宋是已经输了战争,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一百多年的和平,难道不比继续打下去,甚至要亡国来得更好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