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有着怎样的抱负与情怀?他最后为什么会惨死?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岑参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生活在盛唐晚期,五岁读书,九岁能写文章,这在古时候虽算不上神童,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了。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因父亲早逝,家境败落。
岑参20岁来到长安,30岁考取进士,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随高仙芝出塞西域,赴安西担任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天宝十三年(752年),又随北庭都护封常清到了北庭一带,前后在西域边塞生活了六年时间,期间写了大量的著名边塞诗。
今天,我就以岑参出塞西域和后来回到长安的经历,最后晚景凄惨客死在成都旅舍,从自己的认识来谈谈他一生的抱负和情怀,一代著名边塞诗人,也难逃脱一个时代的悲哀。
01、岑参的初心
岑参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南阳和登封度过的,他认为自己很有才华,想谋得一官半职为国效力,谁能想到他写的文章得不到官员的赏识,此后的十年间,一直奔走在洛阳和长安两地。
在家族的辉煌史中,岑参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次担任州刺史。怎奈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心里自然想要光耀门庭,能为国出力,能让家族重返名门望族,一般有才华的人都会这么想。一是不甘心,二是想证实自己的能力。
在中原地区,至今还有这种传统思想。记得前年,我去南疆看望一个战友,此时他已获得不大不小的职位了,这是他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对于一个从中原豫东农村走出来的外乡人来说,能升迁到古时候的县官已经是很优秀了。
言谈中,这位战友虽有点深沉,但说起回乡的情景时,老家的亲人及县里领导对他的高看,让他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以中原地区常说的俗话讲,他做到了“光宗耀祖”,何尝不是家乡的一种骄傲呢。
岑参的这种思想,是中原地区历史上根深蒂固的传统,自然也就影响了后世。对于我来说,虽没有岑参的才华,但却有他后半生的遭遇和心境。当了解岑参的一生经历和坎坷之后,综合古时候文人墨客的结局,晚年大都比较凄凉。
从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角度说,岑参无疑是爱国的臣民,也是充满一腔热血的仁人志士。但自古以来,真正有才华的人,都是自命不凡的,也是清高寡欢的,他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总是格格不入,这就造成了凄惨的结果。
岑参的初心,被权势愚弄被世俗遗弃。一个不去趋炎附势、人云亦云的人,怎能会得到权贵们的赏识呢?即便再有才华和忠心,在权贵们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不识时务”的文人墨客而已。
眼看得到朝廷的重用,远赴千里之外的边塞,也只能是其他人帐下的士卒,也只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抱负和理想。然而,岑参带着一腔热血到了西域,奔走于安西兵戈铁马的流离生涯,之后的结局,是他预想不到的未来。
02、成就边塞诗人的西域
如果岑参不去西域,就不会被称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到西北的第一站就是凉州(今武威一带),并且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到了龟兹(今库车市一带)境内的安西都护府,并在两地生活了三年。
比如,岑参在《碛中作》一诗中写道:“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诗意为:骑马到西北边塞就像到了天边,告别亲人,再见十五的圆月,就是两地相隔了;今夜不知道到哪里住宿,眼前到处是没有人烟的茫茫沙海。
但这首诗表达的并不是哀伤,而是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体现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在岑参不少的诗里,“碛”字常见于标题,他用这个字代表了安西,特别在跟随高仙芝时的三年时间。
从史料记载或岑参的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岑参在高仙芝眼里的位置,对于位高权重的高仙芝来说,岑参只是手下的文官,也没什么值得重视的,所以能打理好日常的文书工作就行了。在他的有些诗句里是可以觉察到的,但是这种情感却被后人认为是歌颂唐军将士的精神,其实也有他自己的情绪蕴含在里面。
高仙芝吃了败仗后被调回长安,后来坐镇凉州防范吐蕃。三年后,封常清被任命北庭都护,他又跟封常清到了北庭。我们从他的很多诗里可以看到封常清的名字,比如,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写道:“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古来青史谁看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可以明显看出,岑参和封常清的关系非同一般,起码他没有如此歌颂过高仙芝。
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和封常清被皇帝召回平乱,结果两人被奸人所害,命丧在战场,当时对唐军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对岑参更是打击,他的上司和好友封常清被杀,不伤心才怪。从他写出的诗就可以感觉到,自封常清死后,他在北庭呆的那段时间,就再也没心情写诗了。
因为得知内幕的岑参,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他一边痛恨朝廷的昏庸无能,奸臣当道,一边想走更高的仕途改变现状。但毕竟力量太小,朝中没有后盾,又怎能被提拔到很高的位置呢,他只能望洋兴叹,感叹世道的不公。
03、晚景的凄惨结局
在北庭呆满了三年,岑参回到京师,由杜甫等推荐任了一些闲职,后来被任命到四川嘉州刺史。但是那时的四川在经历战乱之后,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强盗打家劫舍,可以说社会混乱至极。
岑参在《阻戎泸间群盗》一诗中写道:“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唯有白鸟飞,空见秋月圆。罢官自南蜀,假道来兹川。”可见诗句中流露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多么令人心痛,岑参选择了罢官,开始颠沛流离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
没多久,因积劳成疾,岑参便死在了成都一家客栈。一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就这样含恨离开了这个满目苍夷的世界,但他在西域写的边塞诗,却带给了后世无尽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是历代边塞诗人无法比拟的。
岑参的郁郁不得志,或者说没有生在一个好的成长朝代里,必然注定他有如此悲惨的结局。话说回来,如果他成为高官,也必然写不出如此流芳百世的边塞诗。其实一个成功的文人墨客,一定是在艰苦卓越的环境下,通过磨砺和坎坷,最后造就了本身的文学成就。
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岑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他的诗不仅给人以启迪以奋进的精神,还具有新疆人文研究价值,因为他的诗里有很多关于新疆的地名,这对于新疆的历史有着可供参考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