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重臣钟繇,在历史上评价如何?

  曹魏重臣钟繇,在历史上评价如何?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三国时期的曹魏重臣,后来的魏氏三公之一,可能很多人都对王朗和华歆有印象,毕竟在我国传播甚广的《三国演义》中这两人都是“有名”的人物。而另一个人物钟繇,或许很多人就要陌生得多了,但这位大家所不熟悉的曹魏重臣,在三国乃至历史上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这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很多人或许他的儿子钟会更加熟悉,毕竟那是与邓艾共同灭蜀,还联合姜维谋求割据的三国后期的风云人物,但相比钟会,钟繇给世人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钟繇,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他幼时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在和父亲钟瑜去洛阳时遇到了一个相面的,被相面的看相了(老段子了),认为未来富贵之命,因而得到了父亲的重视,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被举为孝廉,逐渐入朝为官。

  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时,钟繇在协助曹操联系献帝并帮助献帝出逃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image.png

  后来,经荀彧的推荐钟繇受曹操委任都督关中军事,刚上任就用一封书信让马腾和韩遂都派了自己的儿子到朝廷为人质,乖乖地听从朝廷调遣。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在袁氏联合南匈奴单于在河东作乱时力排众议,又劝得马腾派遣儿子马超和大将庞德等领兵前往协助平叛,最终虽然折了郭援(亲外甥),但顺利降服单于,平定了叛乱。

  马超起兵反抗曹操时,钟繇没有像演义中那样猛,还在长安城外与马岱叫阵,与马岱过了一回合,但着实充分发挥了他的统筹和政务能力,为曹操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确保了曹操最后的胜利。

  钟繇在曹丕时代已经位列三公,受到了曹丕的推崇。晚年在曹叡时期,虽然没有演义中在诸葛亮北伐时推荐司马懿之事,但已经德高望重,最终在去世后得以配享曹操庭庙。

  钟繇其实还是可以让人更容易让人记得一点的,只要他完成了这件事的话。

  据记载,曹操的谋主荀攸随他南征北战中,一共谋划过12条奇策。然而,由于这些奇策他只向曹操讲过,又缺乏相关记载,只有荀攸的好朋友钟繇知道。但令人可惜的是,钟繇在整理相关资料时,没有整理完就去世了,这是一件让人颇为遗憾的事情。

  纵观钟繇从汉朝大臣到曹魏重臣过程中的那些功绩,可以说他确实是除了荀彧外曹操得以倚重的得力助手,在保障后勤供应和稳定后方上有着出色的贡献,但是让后世对他最为推崇的其实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

  钟繇虽然工于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但最关键的还是推动了楷书的发展。

  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这段时期,汉字正处于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和完成的阶段,钟繇正是在这个时期成了促使楷书成型的那个人。据唐朝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钟繇书从于得到蔡邕真传的女儿蔡文姬,但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他不局限于一家之学,他还跟刘胜、曹喜、刘德升等人学习书法,因而得以集前人之大成,并且由于他日以继夜的勤学苦练,才造就了他高超的书法艺术。

  可惜的是,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如今多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如今公认的存世作品有“五表”、“六帖”、“三碑”,其中以“五表”书法艺术性最高。

image.png

  “五表”——《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和《力命表》,其中《荐季直表》最有可能是现存中的真迹,作为向皇帝上书陈情言事的正式奏本,要用端正规整的字体写成,钟繇是用他独创的钟体楷书书写的。

  “六帖”——《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和《长风帖》,但现存多为临摹帖,只有前两者接近钟体。

  “三碑”——《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则现存多为刻本,难以追考。

  后世历朝历代都对钟繇的书法评价极高,北宋的《宣和书谱》中称钟繇:“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后世很多像王羲之、张旭、怀素、颜真卿这样的大书法家都潜心钻研过其书法,从中汲取所长......

  所以说,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由于钟繇在我国的书法历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将他尊为“楷书鼻祖”,因而他也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与张芝合称为“钟张”。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