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一共出现了几位大司马?

  你真的了解三国的大司马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比如曹芳这位皇帝在位时,大将军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就将其晋升为有名无实的太傅,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当然,就大将军和大司马来说,一般是后者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自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到东吴灭亡这数十年的时间中,曹魏、蜀汉、东吴这三国,一共出现了12位“大司马”,其中就包括了曹仁、蒋琬、陆抗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曹魏有三位大司马

  一、曹仁

  首先,就曹仁来说,是曹魏历史上第一位大司马。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从弟,陈穆侯曹炽之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仁带队跟随曹操,任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又诏使曹仁讨斩叛将郑甘,移屯临颍,迁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于合肥。至此,因为晋升为大将军、大司马,曹仁自然成为了曹魏武将之首,地位更是在文武百官之上了。

image.png

  二、曹休

  曹休(?-228年11月8日),字文烈,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将领,曹操族子(其父是曹操从弟)。曹休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被称为“千里驹”。曹操对他如同亲子,并使他领虎豹骑宿卫。汉中之战时,曹休识破张飞计谋,大败吴兰。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曹休受遗诏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陈群、司马懿、曹真。曹叡即位后,曹休官至大司马,成为曹魏武将之首,封长平侯。

  三、曹真

  在曹仁、曹休相继去世后,曹魏宗室将领的佼佼者,应该只剩下曹真了。曹真(?~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真幼年丧父,被曹操收养,力大勇猛,授虎豹骑。曹丕继位后,拜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负责镇守曹魏西北边境,进封东乡侯。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驾崩,曹真与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受遗诏辅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进封邵陵侯,迁为大将军,地位仅次大司马曹休。太和四年(230年),大将军曹真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image.png

  蜀汉只有一位大司马

  蒋琬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根据《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的记载: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众所周知,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作为继承人,得以执掌蜀汉大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大臣。

  延熙元年(238年),后主刘禅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在蜀汉历史上,只有蒋琬一人曾被加封为大司马。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丞相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上下一片混乱。在此背景下,蒋琬能够平稳局面,促使蜀汉的国力得到了恢复,从而获得了后主刘禅的褒奖。一定程度上,如果不是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的努力,蜀汉不可能在诸葛亮去世后,又坚持了30多年,直到公元263年才被曹魏消灭。

  东吴则有八位大司马

  一、吕范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太和)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黄武七年(228年),吕范被拜为大司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孙权悲痛不已,遣使赠其大司马印绶。孙权还都建业后,以太牢礼祭祀吕范。

image.png

  二、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朱然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夷陵之战中,朱然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魏国果然趁机攻吴,朱然坚守不出,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从此“名震敌国”。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

  三、全琮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桂阳太守全柔之子。黄龙元年(229年),全琮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娶孙权长女孙鲁班,阻止太子孙登出征。赤乌三年(240年),出任大都督,大战魏将王凌于芍陂。赤乌九年(246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

  四、吕岱

  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省如皋市)人。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臣、将领。赤乌八年(245年),陆逊去世,诸葛恪接替陆逊职位,孙权于是分武昌为两部,吕岱督领右部,自武昌而上至蒲圻,被升任为上大将军。建兴元年(252年),孙亮登基后,任命吕岱为大司马。

  五、滕胤

  孙峻死后,由其堂弟孙綝执掌大权。滕胤的连襟、骠骑将军吕据联系北伐前线诸将推举滕胤为相,希望分割孙綝权力,但并未成功,滕胤被改任大司马,镇守武昌。不久,滕胤与吕据密谋推翻孙綝,因计划泄露而被杀,惨遭灭族。

  六、施绩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原名朱绩。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孙吴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地区的镇守,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

  丁奉

  丁奉(188年-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省霍邱县)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名将、权臣。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丁奉扶立孙权的长孙、乌程侯孙皓为帝。丁奉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

image.png

  八、陆抗

  最后,陆抗(226-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赤乌八年(245年),陆抗袭封江陵县侯,起家建武校尉,统领父亲部众。迁立节中郎将,把守柴桑。迁镇军将军,镇守西陵。陆抗曾击退晋将羊祜进攻,攻杀叛将步阐,累迁大司马、荆州牧,也即陆抗最终的成就,完全不输自己的父亲陆逊。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