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打仗都没有缺过粮 曹魏灭蜀汉为什么花了几十年时间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魏和蜀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缺不缺粮只是一个相对状态,魏国拥有三国最大的土地和最多的人口,在粮食问题上确实比汉、吴两国要好上很多。

  但是,平稳状态下粮食够吃,和拥有足以支持战争的粮食资源,完全是两个概念。一旦开启战争模式,称其为“十年之聚,一夕而尽”丝毫不显夸张。

  按照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说——需要转战千里的话,那每个兵丁需要配备三个民夫来背负粮食,即使这样,一旦战争进程超过一个月,仍然会面临断粮的风险。这个消耗够不够恐怖?

image.png

  战争消耗的粮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伴随着战争的开启,大量的士兵以及民夫被派往前线,势必会造成大量的田地荒芜。之后国家可以征收的粮食大幅度削减;

  2.远距离运输的人吃马嚼,以及各种形式的损耗。不管是人还是牲口,在高强度的行军、作战状态下,消耗的粮食与平时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东汉的鼎盛时期,驻扎西域的兵力一般也不超4000人,原因就是粮食供给不上。东汉时节的运输损耗有多大,这个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可以参考下唐朝经营安西时候的资料——

  一头毛驴架着小车,装满粮食从长安出发,至少需要三个月才可以到达安西。届时,能够交付的粮食就只剩下了区区一碗而已。

  虽然,季汉所处的四川比安西要近很多,但交通条件的恶劣程度,导致其运输的损耗程度,绝不逊色于安西。

image.png

  四川的地理条件,不光是给曹魏的进攻带来困扰,就连季汉政权也同样受到影响。诸葛亮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三次撤军都是由于粮草原因。

  “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这是刘璋手下王商的论断,蜀中也不缺粮草,至少不会缺几万北伐将士的粮草。但一旦开战,就不能保证了。

  终究出川的交通条件,实在是太过糟糕了。为此,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来应对,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尚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该缺粮还是缺。

  季汉占有主场优势,尚且面临此种局面;魏国进军的后勤保障难度,可想而知。

  262年初,司马昭下定伐蜀的决心,但直到263年8月才正式出兵,即使是对付疲惫到极点的季汉,魏国也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

  西路军邓艾率军三万,出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中路军诸葛绪率军三万,自祁山向武街、阴平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军钟会率主力十万,分兵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攻击汉中。

  魏军16万人(一说18万),面对汉军10.2万人,双方兵力对比8:5。说实话,作为进攻方,这样的兵力不算绝对优势。但这已经是魏军所能保障的极限了。

image.png

  况且,由于三国彼此间的军事实力处在保密状态,按照司马昭的估算,西川的兵力可是20万人。也就是说司马昭的本意是计划靠着几乎相等的兵力,来打一场进攻战。

  吾料西蜀将士,守成都者八九万,守边境者不过四五万,姜维屯田者不过六七万。

  在西川糟糕的交通条件之下,这已经是曹魏所能承担粮草负荷的极限了。按照曹操的屯田法令,讲究的是把粮食分散储存于本地,提高调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这也是司马昭,仅仅准备一年半,就敢对西川用兵的底气所在。但是,既然粮食分散储存,那每个州郡的粮食就不会太多。兵分三路,一则是军事需要;二则是粮食压力。

  即便如此,将近20万部队的调动,也足以在短时间内,耗空西北的粮食储备。邓艾走阴平小道弄险取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时间一长,光是粮食的问题,就足以使魏军无功而返,如同武侯当年的北伐一般。

image.png

  有理由相信,邓艾走阴平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来源于司马家的意图。在司马昭做出伐蜀的决策之前,邓艾一直是持反对意见的:为此数次上书,言伐蜀时机未到。

  邓艾的思想偏向于保守派,这么弄险绝非本意。但同时他又是军人,上级的命令他必须服从。所以才有了穿越700里阴平的壮举。归根究底,都是粮食闹的。

  魏国平时不缺粮,是靠着收拢流民,屯田垦荒的举措;打小仗不缺粮,靠的是分散储备的高效率性;至于打这种倾国之战,不缺粮才怪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