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有什么功绩?他的历史评价怎么样?
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植
南北朝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然而纵然是诗才无双的曹植,在权力相争的时候,也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在老大曹昂死后,开始了长达将近十年的世子之争。在曹操临死之际方才结束。期间记载在史书中的,也就几件。而且都是以曹丕获胜而告终。最后一次交锋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值关羽进攻曹仁所部,曹操命曹植前去救曹仁。曹植因酒误事,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就去世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曹植的谋臣是杨修,杨修厉害之处是小聪明。曹丕的谋臣是司马懿,厉害之处在于隐忍。那么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至少大部分时间,可以推测曹植都是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起对曹丕的攻击,而曹丕只能小心翼翼防御,以防被抓到把柄。
然而最后坐在龙椅上的是曹丕。本来就招到曹丕的妒恨。再加上曹植非常的有才华,后人评价曹植,李白,苏轼拥有的是“仙才”。必然拥有很多崇拜者。在那个时代,曹植的崇拜者们都是士族,大部分都是地主阶级。在曹植身边很容易团结一股巨大的力量。这样,会威胁到曹丕的皇位。
对于威胁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铲除,但是碍于母后卞氏和舆论的压力,不能直接杀死。只好让他不停的换封地。不能让他积蓄属于他自己的力量。
文章憎命达,历史就是如此神奇,或许对曹植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对整个中国的文化而言,却是一大幸事。在经过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名垂千古。
曹丕人物简介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黄初七年五月病逝于洛阳,时年40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个人功绩:
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
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历史评价:
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植:“祥惟圣贤,歧嶷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
卞兰:“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於无外。是以武夫怀恩,文士归德。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沈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
葛洪:“自建安之后,魏之武文, 送终之制,务在俭薄,此则墨子之道, 有可行矣。
曹植人物简介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属相是猴。字子建,沛国谯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上有大哥曹昂,战死了,二哥曹丕,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是建安文化的代表。
曹植天资聪颖,十余岁便能诵读《诗经》、《论语》等书籍,才思敏捷,下笔成文,曹操极其宠爱曹植。曾是曹操眼里最能成大事的儿子,若不是曹植日后放任、屡屡触犯曹操的禁忌,也许魏晋的历史会被改写。而他的二哥曹丕见自己的才华不如曹植就改走苦情路线,在曹操面前表现地勤俭憨厚,让曹操对曹植失望的时候,觉得曹丕很是稳重,可以挑大梁。于是曹植便见见被冷落了。
曹植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的影响很大,早期得到曹操的宠爱的时候他的诗歌大多热情洋溢而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后期被曹操冷落及曹丕继位后,曹植的境遇每况日下,所以后期曹植的作品大多感叹之作。
曹植作为一个文人的声誉大大超过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其代表作《洛神赋》被后世传为千古佳作,后人与多篇以《洛神赋》为题材的诗词歌赋。他更是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巅峰,南宋诗人谢灵运赞扬曹子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其作品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公元232年,曹植去世,卒谥思,有的史书记载曹植是抑郁而死,因为曹丕对曹植逼迫太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