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兄弟曹植的呢?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对于曹植来说,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点,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文学上的成绩,曹植还差一点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公元217年之前,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长期犹豫不决。到了公元217年,曹操才确立曹丕为魏国太子。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那么,问题来了,曹丕即位后,是怎么对待曹植的?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可以用严加防范,处处限制来形容了。
一
首先,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对于曹植来说,曾经身边聚焦了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现在,因为曹植失去了成为魏国世子的机会,这导致曹植不得不面临“树倒猢狲散”的结果。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襄樊之战中,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对此,在笔者看来,曹操此举,显然是要给曹植一个立功的机会。这样,等到自己去世后,曹植依然可以成为曹魏的朝廷大臣。但是,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了,不再重用他。从这一角度来看,相对于曹丕,曹植确实不是适合的继承人。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于洛阳病逝。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同年,曹丕称帝。曹植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愤怒说道:“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此后,魏文帝曹丕对于曹植严加防范。
二
当然,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还是需要对曹植进行册封。不过,为了防范和限制曹植,曹丕对此迁移了曹植的封地。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对此,在笔者看来,曹植作为曹操的儿子,仅仅给予一个侯爵,显然是不符合曹植身份的。换而言之,这体现出曹丕对于曹植的压制。
公元221年七月,曹植又改封为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这一年曹植作《野田黄雀行》。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有一就有二,在这一次改封之后,曹植的封地出现了多次变化。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对此,这很可能是因为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毕竟在公元222年,曹彰等曹操的儿子,已经被册封为藩王了。如果曹丕不给曹植封王的话,实在就太刻意了,甚至会遭到天下人的非议。
值得注意的是,曹植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而这,其实也是曹植当时人生经历的反映了。
三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雍丘,古作地名,今河南省杞县,杞县古称“雍丘城”。由此,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曹植的封地跨域了今河北、山东、河南这三个省份。在古时候历史上,因为交通条件的落后,长途的迁移可谓非常麻烦。尤其是曹植这样的封王,每一次迁移封地,都可以说是大动干戈。
更为关键的是,曹丕此举,不是为了重用曹植,主要是为了防范曹植,也即避免曹植在封地内形成自己的势力,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皇帝宝座。不过,在笔者看来,曹丕这样做,显然有些太小心眼了。毕竟,不管是曹丕还是曹丕去世后,曹植都没有任何不忠于曹魏的举动。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在曹植看来,这是一个人生的转机,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魏明帝曹叡,要求得到朝廷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
四
最后,但是,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并且,魏明帝曹叡曹植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曹植在魏文帝、魏明帝在位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
除了封地上的迁移,曹植作为曹魏的藩王,还几乎没有掌握什么兵权。根据史料的记载,曹植直接掌握的护卫,只有100多人。与此相对应的是,明朝初期的藩王,比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则掌握了数千甚至上万的精锐士卒。
对此,在笔者看来,曹丕对于曹植等藩王的限制,促使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宗室根本没有什么反制力量。试想一下,藩王只有100多兵马,怎么可能和司马懿相抗衡呢?并且,在曹植等藩王的封地内,曹丕还废除了藩王自行征辟属官的权力。如果曹植想要任用什么人才的话,必须要经过曹魏朝廷的批准。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在灰心意冷之后,曹植决定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同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这即便是在汉末三国时期,也属于英年早逝的情况了。曹植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