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徐州将吕布擒获,刘备为什么却要致吕布于死地?

  曹操在徐州将吕布擒获,吕布希望曹操能给他一条活路,就在这时,一贯杀伐决断从不犹豫的曹操,为什么咨询起了刘备的意见?而刘备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98年,在吕布麾下猛将高顺和张辽的猛烈打击下,刘备仓促逃出小沛,在梁国(今河南商丘南)一带,遭遇了率领大军东征吕布的曹操。

image.png

  曹操是在得到夏侯惇兵败的消息之后,决定亲自率兵东征,彻底荡平吕布,消除腋肘之患,然后再与袁绍决战的。袁绍此时已经基本搞定北方的公孙瓒,下一步必将是挥军南下,留给曹操的时间不多了。在汉末三国的历史舞台上风流了近十年的吕布,人生的时间更是不多了,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

  刘备遇到曹操后,也随同前去攻打吕布。曹操看中的当然不是刘备军队不堪一击的战斗力,而是他在徐州的人望,用来安抚徐州人心。要知道曹操屠杀过徐州百姓,当地的群众是不可能列队欢迎他杀过去的。于是,踌躇满志的曹操带上一败再败的刘备,向着徐州进军。在曹操军中,刘备对曹操用兵的才能与残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建安三年(198年)十月,攻破彭城(今江苏徐州),屠城。随后,直达吕布的大本营下邳。在下邳野外大破吕布纵横天下的精锐骑兵,擒获吕布猛将成廉。进逼城下,合围。听从荀攸、郭嘉计谋,决泗水、沂水淹城。淹城月余后,眼看顶不住了,吕布的员工侯成、宋宪、魏续等人绑起宁死不降的陈宫,向曹操投降,当了一回识时务的俊杰。

  外有曹军围城,内部军心不稳,吕布明白大势已去,只好走下白门楼,出城投降(注意是主动投降)。自此,吕布被俘,徐州平定,时间是建安三年十二月——从出兵到大获全胜只用了三个月时间。曹操又一次面临选择——要不要让吕布的脑袋搬家。曹操爱才,他爱吕布骁勇。吕布怕死,他向曹操求生。

  吕布以一贯的大大咧咧的口气对曹操说:“让曹公你最忧心的也就是我吕布了,今天我服了你,天下再没有谁让你忧虑。今后你带步兵,让我给你带骑兵(吕布的特长),平定天下就是小菜一碟。”(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吕布以为曹操会合情合理地答应自己的合理要求。

  曹操确实有些犹豫,招降纳叛一直是他的特长,用人唯才不重德是他的习惯。他虽然清楚吕布有着令人发指的人品,但也喜欢吕布让人首屈一指的武力。曹操在犹豫中打量着吕布,如同打量一头猎物。在他看来,这个猎物是一只猛虎,可以伤人的猛虎。日后究竟会不会只伤其他人不伤自己,他有些拿捏不准。

image.png

  刘备也在打量着吕布,他认为这是一个死人,一个早就该死的人。三个各有所思的男人,两个坐着,一个站着,相互打量着对方。情商不高的吕布,猜不透曹操的想法,当然也摸不着刘备的心思。求生的欲望促使他向刘备求救,希望看在辕门射戟的分上,为自己说句好话。

  刘备处事一直很低调,尤其在曹操的手下他必须保持低调。但现在躲也躲不掉,不得不表明自己的观点,甚至是立场。话一旦说出,就没有收回的余地,拥曹还是挺吕,或者明着拥曹暗中挺吕,甚至心怀鬼胎,都可以从他所说的话中听出端倪。作为政治人物,立场决定生死。一旦摆明立场,往往命悬一线,此时要死的可能是吕布,也可能是他刘备。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点都不夸张。

  最终,刘备只说了一句话,保全了自己,致吕布于死地:“曹公你难道不记得吕布是怎么对待他的老上司丁原和董卓的了吗?”(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这句话让曹操醍醐灌顶,使吕布百口莫辩,给吕布翻云覆雨的一生画上了血色休止符。至于刘备为什么这么做,有很多种不同的推测和理解。

  一是人不是健忘的动物。期望其他人只记得自己的好、不记得自己的坏的人,还是省省吧。刘备不会忘记,吕布是如何对待以前的老板以及每一个有恩于他的人,这些人都被他背叛甚至杀死。最终刘备也成为吕布的受害者之一,他经过十年打拼,付出无数努力,死去无数兄弟,方才有了徐州,成为一方诸侯,而吕布偷袭徐州,毁了他的心血,断送了他的事业,让他经历了事业发展中最艰难的时刻,直到现在还没走出低谷。刘备不是没想过报仇,只是一直没有等到机会。

  二是有今天,才会有明天。明天听起来很诱惑,但只有今天才是抓得住的。至于吕布明天会成为朋友还是敌人,明天可不可以借吕布这把刀杀了曹操,刘备都算不准,但他清楚一件事——今天他在曹操的手掌心,如果还想有一个明天的话,必须要获得曹操的信任。在曹操举棋不定的时候,点醒曹操,来表明自己与曹操同心同德同志,从而获得信任,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人,终究是跳不出利益之网的。推崇仁义如刘备者,忘恩负义如吕布者,同样跳不出。为了利益,也许会相视一笑泯恩仇。同样为了利益,诬陷造谣打压排挤,更是数不胜数。

  孔子曾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刘备此时,正是以直报怨,既没有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又可以报仇可以争取明天,他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吕布主动走下白门楼投降,是出于强烈的求生欲望。

  于是,极其失望的吕布就死得非常幽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停地骂骂咧咧,与他高大魁梧、英勇善战、帅气俊朗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吕布形成强烈对比的,还有陈宫。陈宫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四个字的最佳含义——只求速死。虽然曹操一再对陈宫表达既往不咎的诚意,但陈宫显然对曹操彻底死了心。

  最后曹操不得不搬出陈宫的家人,希望陈宫看在家人的分上活下来,活着多好啊,既可以孝敬父母,又可以安享天伦,为什么一定要死呢?陈宫不清楚这算是曹操的要挟还是请求,曹操究竟是可怜他还是需要他可怜,他只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智商——不是一般的高。

  陈宫的回答是:“我听说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我家人是死是活,你就看着办吧。”看起来陈宫给曹操出了一道选择题,家人的生死由曹操自己选择。实际上曹操别无选择,除了孝治、仁政。只为这是那个时代的普世价值。个性张扬如曹操者,也不敢违背这个价值观,至少不敢公然违背。

  曹操在这次战役中收获很大,不但除掉了心腹之患吕布,将徐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收降了张辽等一批猛将(高顺不投降被杀),袁涣、陈群(此二人都是刘备识拔的人才)等一批文臣。刘备却没有得到失去的徐州——曹操留下守卫徐州的将领是车胄。他的收获只是救出了被吕布俘虏的老婆孩子。

  刘备甚至失去了小沛,彻底没有了地盘,被曹操带回许都,成了笼中之鸟。鹰击长空,大鹏展翅,似乎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只要有明天,就有希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