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颁布的《十二月己亥令》,到底说了什么内容?
说到曹操,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根据裴松之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所注引的《魏武故事》所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曹操颁布了己亥令,史称十二月己亥令。原文主要内容如下: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於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僣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於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读完此令,我有一些个人思考:
从整体来看,在该令中,曹操大致完整叙述了自己从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至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的人生历程,阐述了人生各阶段的理想志向,公开声明只愿辅佐汉室而无心篡汉另立。
而具体来说,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孤始举孝廉"至"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为第一部分,主要述及曹操生平,以明晓己志;而从"今孤言此,若为自大"至"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为第二部分,主要表明曹操心迹,以辩诬僻谣。
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中所言的内容,基本上都有史实印证,均属真实言语,而非沽名钓誉的空话。关于此点,吕思勉在《论魏武帝》中曾说道:"从古英雄,坚贞坦白,无如魏武者。予每读《三国志》注引《魏武故事》所载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颁布的《十二月己亥令》,同时存在刻意隐瞒史实而美化自己的问题。比如,在此令中,关于曹操征伐徐州而屠城之事,只字未提;关于赤壁兵败一事,同样也没有提及。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显露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故意避开于己不利的历史事实。
关于此点,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一书中,引黄恩彤之言对《十二月己亥令》多有贬抑,具体为:"方操夷袁绍、下荆州,天下大势,骎骎乎折而入于己。惟其丧师赤壁,十年精锐,付之一炬。孙权既雄据江东,刘备复奄有荆楚,鼎足势成,始知大物,不能骤至邺中。下令鳃鳃以臣节自明,其令中所云,人见孤强盛言有不逊之志,此乃其肝鬲至言,欲盖弥彰者也。陈志削而不录,亦恶其言不由衷耳。"
整体来看,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多是实话实说之语,还有对自身及子孙安全的考虑之言,而并无太多的空话大话,对于还原真实历史中的曹操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正因其价值,后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同样引用了该令,只不过是有所删减而已。
因此,以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可谓是情真意切、言辞恳恳,虽有些许掩盖之词,但瑕不掩瑜,无疑是汉末时代的第一雄令。也正是从此令中,曹操的真性情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