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既然已经改进造纸术 为什么还是出现纸荒呢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时候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以前,人们都认为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蔡伦并非是纸的发明者,而是造纸改进者。

  1957年在陕西西安的西汉墓中发现了古纸残片,1986
年发现于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葬的一块纸质地图残块,通过这些新的考古文物,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是,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

  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蔡伦在造纸方面的贡献,蔡伦之前的纸包括西汉的灞桥纸、居延纸等,属于麻纸,粗糙,实用性不强,没有达到社会化生产和大规模使用的标准。

  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使用树皮造纸,使得古时候纸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载体和媒介,在纸出现之前,文化传播的载体先后经历了陶器、青铜器甚至甲骨文,后来人们往往用简牍一类的东西来记载,用简牍的话,写的字比较大,而竹简沉重,一篇简短的文章往往就需要很多简,古时候有一个成语叫学富五车,讲一个人出门的时候,用车拉简牍,整整用了五车,其实,五车的简牍也并没有多少字,甚至不如现在一本书厚。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重达一百多斤,纸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推广,带动社会的进步。

  蔡伦是东汉主管尚方的官员,属于皇家监工,主要制造刀剑等物品,蔡伦当时对造纸术进行了革新,使得纸能够大规模替代简牍和丝绸等文字载体。

  这也是为何直到三国时期,都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蔡伦是在尚方改进的纸,改进出来的纸主要是用于皇室和朝廷,主要是高级麻纸和皮纸,在当时技术也不是特别成熟,因此造价特别高,根本普及不到老百姓的手中,在很多时候,简牍依然是重用的文字载体。

  从一件事物的发展,到完全普及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东汉时期发明了纸,老百姓就能够完全用得上。

  当时的情况就好比现在,尽管电子文档已经非常普及,但是纸制依然是重要的文字载体,并未完全取代。

  中国古时候造纸在南北朝时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甚至完全取代了简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用藤造纸,到隋唐初期,造纸技术逐渐成熟,极大地促进了隋唐文化的发展。

  可以说,科举制、印刷术、诗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纸的普及,然而唐朝广泛使用藤纸,甚至导致古藤告急,造纸人为了造更多的藤纸,大量砍伐古藤,导致藤的数量下降,原材料越来越少,以致舒元舆有《悲刻溪古藤文》一文,以感叹刻溪几百里藤林的消失。

  最终导致纸荒的出现,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人们发现用植物的皮(富含纤维)作为原料,非常浪费,因此想到了用竹子来造纸,相对于其他原材料而言,生产速度快,原料更为充足,正是因为竹纸的发明,我国古时候造纸术又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西方用竹造纸晚于中国一千多年。

  到了宋朝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更加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进步,纸彻底成为了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东西。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