觱篥在唐朝有多流行?从白居易的诗就能看出来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为什么小编为您讲述唐朝的故事。

  我国唐代有一种来自西域的乐器非常流行,并且经常出现在一些大诗人的作品中,它就是来自西域龟兹(qiū cí)古国的觱篥(bì lì)。

  觱篥又称筚篥、管子,是古时候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悲壮幽怨。它是隋唐 燕乐及唐宋教坊乐的重要乐器。

image.png

  觱篥早年从汉代就传入中原,据传还是由龟兹国王绛宾和王妃弟史传入中原的,弟史是西域乌孙国的公主,其母乃是乌孙王的右夫人、汉朝著名的解忧公主。觱篥传入中原后,颇受人们的喜欢。

  到了唐代,觱篥在中原更是广泛地流行起来。开元年间,有位从西域来的乐师叫安万善,特别会吹觱篥,在长安很有影响。

  某一夜,著名的边塞诗人李颀与几位好友聚在一起饮酒,安万善则吹觱篥助兴。觱篥发出宛转悠扬的乐声使众人如痴如醉。李颀诗兴大发,当即挥毫写下—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传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晨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飀,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李颀此诗开头两句就点名了觱篥是从西域的龟兹国传到中原的,而且说明了中原的汉人已经能够自己制造了。在这首诗里,李颀把觱篥的声音描绘的非常悲壮、变幻多姿,一会是龙吟虎啸,一会是暗云悠悠,一会又如闻杨柳春,一会繁花照眼新。总之,李颀对觱篥这个乐器及演奏者赞不绝口,品味无穷,正如“美酒一杯声一曲”。

image.png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擅写长诗,比如他的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名传千古,而他也专门写过一首觱篥的长诗,笔者摘录全诗如下:

  《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 白居易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

  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

  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鸟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

  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

  众声覼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白居易此诗开头就点明了觱篥这种乐器的形状,说明它是削芦作哨,管身有九孔。接着又说三代人里都有会吹觱篥的,后面着重描写了薛阳陶才是12岁的孩子,吹奏觱篥的高超技艺。此诗读来,是不是典型的白居易长诗的风格,如同《琵琶行》一样读来朗朗上口?

  白居易还在其另一篇名作《霓裳羽衣舞歌》有觱篥的诗句,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全诗摘录,只摘录四句:“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通过白居易的这两首诗记载,足以说明在唐代,会吹觱篥的人不在少数,不仅男人吹的好,孩子吹的好,而且女人也有吹得好的。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李德裕、罗隐等也都写有赞美那个小童薛阳陶的诗篇。这些都说明了觱篥在唐朝的流行。唐朝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也是以善打觱篥和羯鼓而名动天下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