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为什么会存有“子立母死”的残忍制度?真相是什么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北魏为何会存有“子立母死”的残忍制度,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鲜卑族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政权,拓跋珪作为北魏的第一位统治者,他在位期间曾经颁布多项国家的政治改革措施,他改变了代国传统的兄死弟及制,实行了长子继承制,并把皇位传给了他的长子。但是在传位给他的长子之时,他还下令处死了他的长子的母亲刘贵人,由此北魏开始实行了“子立母死”的制度。北魏时期之所以要实行这样的制度,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思考的。
吸取西汉时期外戚干政的教训。
自从西汉时期出现吕后作为外戚干扰朝廷的政治,掌握国家统治权力的之后,我国古时候社会就经常出现一些很多年纪尚且较小就登上皇位的统治者,使得国家的统治大权一度旁落到外戚手中。到了东汉时期,这种现象更是严重,很多情况下,皇帝都是年幼登上皇位,但是寿命却并不长,反而这些皇帝的母亲或者是当朝的皇后寿命却都很长。
同时汉朝还确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规定登基的皇帝如果年幼或者是较为昏庸以及皇位继承者暂时缺位的时候,皇太后有权可以行使监护人的身份,监督统治者或者是选择下一任的继承者,这样的制度制定,给了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很大的权力干扰国家的政治。在巨大权力的驱动之下,汉朝的太后们选择的继承人通常都是年幼的,从而方便自己能够更加长久地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甚至很多的太后还因为长子年龄过大,不方便自己进行掌握政权,还采取废长立幼的方式,严重的干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国家的政治大权长期掌握在后宫手中。
虽然拓跋珪是鲜卑族人,对于汉族的文化内容了解得相对较少,但是拓跋珪本人却是非常聪慧的,具有很强的政治嗅觉。他在不断地发动各种与中原地区的战争当中,打败后秦,根据魏收在《魏书·太祖纪》中记载:
“冬十月 ,平赴水而死 ,俘其余众三万余人。获兴征虏将军、尚书右仆射狄伯支 ,越骑校尉唐小方 ,积弩将军姚梁国 ,建忠将军雷星、康官 ,北中郎将康猥
,平从弟伯禽已下、四品将军已上四十余人。”
由此可知当时拓跋珪俘虏了大批的中原人士,并且很有一部分还是中原地区的上层管理者,拓跋珪经常向他们询问中原地区的事情,在询问中他了解到了很多中原地区的情况,也清楚地明白汉朝后宫干政的严重性,因此拓跋珪在建立北魏之后,就在立拓跋嗣位下一任继承人的同时,将他的母亲处死了。
北魏前期的后宫干政的影响。
代国是北魏的前身,在代国时期,当时的国家非常松散,更类似于一个部落的联盟,而拓跋部落就属于领导者的位置。由于拓跋部内部人员都存在很近的血缘关系,因此他们之间不能通婚,而是需要和外部的部族进行通婚,这个外部的部族必须与拓跋部的实力大体。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壮大了拓跋部落的军事力量,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母族的势力,这也就位后宫干预朝廷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代国时期的后宫干政的现象较为严重,最为著名的就是桓帝后祁氏摄国的事情,根据魏收在《魏书·序纪》中记载,当时祁氏所生长子普根刚被力为继承人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去世了,因此祁氏又立普根的儿子为继承者,但是同样国力不久又去世了。当时有一位名叫郁律立的人,在当时比较得人心,祁氏认为他“资质雄壮
,甚有威略 ”,可能会对于自己的孩子登上皇位产生威胁,所以就将郁律立给害死了。
除了祁氏之外,代国还出现过其他几次后宫干政的事件,比如平文帝皇后王、昭成皇后慕容氏等等。
当时拓跋珪在建立北魏政权的时候,人们刚刚从原始社会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但是原始社会中的传统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还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所以拓跋珪要建立一个以父权和君权至上的政权,就必须要排除掉这种因素的干扰,将母权思想彻底打压下去,由此拓跋珪就当时的刘贵人杀害,为后来北魏实行“子立母死”的制度模式奠定了基础。
拓跋珪前期受到其母的压制的影响。
拓跋珪出生的时间是在什翼犍建国三十四年,代国是在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被前秦所灭亡的。,拓跋珪登基建立北魏的时间则是在道武帝元年,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从代国被前秦灭亡之后,一直到北魏政权的建立,拓跋珪的年龄是从六岁到了十五岁,所以说当时的拓跋珪年龄还是相对幼小的。这一时期的由于自身的各方面力量和才能尚没有发展全面,因此他一直都是听从于他的母亲的,或者是受制于他母亲的强大权力之下的。
在代国被前秦灭亡之后,献明皇后带着当时三个年龄较小的孩子到处躲避敌人的抓捕,他们逃亡到贺氏部落之后,在贺氏兄长及一些代国的旧臣帮助之下,重新复兴了代国。从北魏建国之后一直到献明皇后去世,中间一共有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虽然拓跋珪是国家的统治者,但是实际上拓跋珪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是在其母后的干预下制定的。这就引起了当时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拓跋珪的不满之情,加上当时拓跋珪的母亲与后燕主慕容垂之间存在一些模糊的关系,让他心里一直有所郁结,拓跋珪和自己母亲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的不和。
根据《魏书·太祖纪》中记载,在献明皇后去世之后,拓跋珪能够在“贺氏登国十一年六月望日死,当月葬”之后,“七月,许谦劝进尊号,道武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国家就开始大兴举兵,不再服丧了。由此可见,拓跋珪对于他母亲干预他的朝廷统治非常的不满,这也为后来拓跋珪实行“子立母死”制度埋下了深
深的隐患。
拓跋珪晚年的性格影响。
建立起北魏之后的拓跋珪,晚年开始因为沉浸在自己所获得巨大功勋而逐渐开始骄傲自满,奢侈享受起来。同时由于拓跋珪自小出身于酋长之家,加上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四处逃亡的生活,对于朝廷之中的各种尔虞我诈都非常的清楚,称其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使得拓跋珪形成了一种暴戾和猜疑心重的性格。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当时处于晚年时期的拓跋珪,需要经常服用大量的药物,他经常的喜怒无常,对于自己所建立的统治集团重的官员都非常的不信任,一旦有官员说错一句话,他都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哪怕官员只是因为喘息不均匀,或者是走路的步伐不对,他都会认为这是官员们在表达对于他的统治的不满,他就亲自将这些官员杀害,并且将他们的尸体放在天安殿前。
此外,他还经常的追忆自己的前期的成败得失,每次追忆起来就开始自言自语,就好像在给其他人讲述一样。由此可见,拓跋珪由于长期的处于一种高压和紧张的情绪之下,使得他晚年的精神状况可能存在问题。而之前对于他母亲干预朝廷政治的不满也由此激发出来,所以这也是促使拓跋珪制定“子立母死”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客观需要。
在北魏建立初期的时候,当时各个部落的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由于拓跋部落于这些强大的部落之间长期存在通婚的关系,助长了北魏后宫中的母族势力的同时,也能够从皇太后手中所掌握的权力中获得一定的利益,这对于当时北魏朝廷的政治稳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说,拓跋珪实行这种“子立母死”的制度,也能够很大程度上遏制外戚部落势力对于北魏政治的入侵,进一步稳定中央集权的统治。
虽然促使拓跋珪建立“子立母死”制度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原因看起来也都是非常合理的,但是拓跋珪却忽视了最难控制的因素,那就是人性,当时的北魏依旧受到母系社会思想影响,再加上人的本性使然,对于母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崇,所以后来拓跋珪实行的这种制度,最终引起了自己儿子的反对,自己也被儿子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