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迁都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和北魏帝国的毁灭有直接联系?
北魏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外族征服王朝。这个王朝在经历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后,异军突起,成为了中原霸主。同时,北魏也多次发兵草原与西域,控制了很多塞外地盘。但就在帝国如日中天时,孝文帝却坚决将首都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他这么做的深层次目的是什么?是否和北魏帝国的毁灭有直接联系?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北魏选择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作为首都,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他们的崛起和称雄北方。因为大同本身的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个由东北亚山林进入草原发展的新兴势力,建立北魏的鲜卑人的主要力量就集中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地区。他们在汉末到三国时期,又逐步进入了南方的一些汉地郡县。
这样的复杂起源,让他们一路上兼并吸收了大量外来成员。比如匈奴势力衰微后,很多原本臣服匈奴的部落就成为了新鲜卑霸权的一份子。类似的情况在鲜卑人逐渐进入汉地后,再次发生。很多编户齐民制度下的流亡者和战乱时的难民,都成为了鲜卑治下的居民。
经历了永嘉之乱后的混战洗牌中,鲜卑人意识到牢牢控制平城这个地方,是关乎己方势力生死的大事情。只要占据这里,他们就可以获得从阴山-鄂尔多斯草原方向来的贸易和技术渠道支持。同时,依靠草原南部的农牧混合经济,来强化自己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平城本身处于什么位置呢?当地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牧业经济混合带,这样基本样式从先秦时候的晋国到清初的康熙时期,都是如此。因而控制这里,不仅可以顺利的获得北方的战马、骑兵兵源,也可以获得西面来的贸易机会与武器技术。而且不用担心过度深入中原后,失去对北方六镇兵马的控制,或是过早的成为四方打击的众矢之的。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战略决策,促成了北魏王朝的成功。相比后来迁都洛阳后引发的一系列内部问题来说,建都平城时的北魏可谓是欣欣向荣。这样的环境也有利于培养雄才伟略具有多变格局思维的君主,更有助于让本族的军功贵族保持自己的武力传统与社会地位。多样性的经济结构,有助于国家发展更好的混合军队。
平城就还是这个一个控制南北交通要地。北魏从这里发兵反击草原上的柔然势力,或者是南下攻略中原。他们在当时也清楚自己是北方征服者的角色,不希望将有限的人口淹没在中原的被征服者海洋里。平城由于其地理位置与经济结构,塑造了与内地民风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鲜卑人在这样开放式的环境下,是比较舒服的。
但以上这些因素,恰恰是孝文帝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他选择迁都洛阳,实际上更多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个人集权。因为平城距离鲜卑过去的基地太近,又有六镇的贵族制约自己。他要做到乾纲独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首都一旦迁到了洛阳,让孝文帝各种不舒服的情况就会大为改善。大臣官宦们都成为了与地方家族脱钩的职业官吏。只有依靠皇帝个人权威帮助,才能继续获得高位。反过来,也因为他们不再源自地方势力,失去了对皇帝本人的制约能力。尤其是在前两代,会感觉自身与皇帝一起,置身于被征服者的汪洋大海。这样对样君主的效忠,就会更上一层楼。
当然,孝文帝的子孙很快就尝到了孝文帝为自身欲望而透支战略格局的后果。原先的鲜卑贵族,开始出现剧烈的两极分化。南方的职业宫廷官吏与北方继续军镇戍边的军事贵族,产生了严重矛盾。由于无法调和,矛盾加深后,酿成六镇兵变的惨剧。
北魏的由盛转衰,也就从离开平城开始。虽然他们在来到洛阳时,风光无限,但黯然退场时却也异常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