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当初强大到有希望统一全国的政权 北魏最后为什么衰亡那么快
北魏衰亡的网友们,强盛的北魏为何快速衰亡?北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北魏作为南北朝时期第一个一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不但结束了长达135年的十六国乱世,开启了南北朝对峙局面,而且在南北朝九个更替政权中势力最强、国祚最长(享国148年)。
北魏在孝文帝“太和改制”后国力达到鼎盛,从综合势力上看,是最有希望一统全国的政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30多年,曾经兴盛一时的北魏竟然快速衰落,于534年分裂而亡。
近几年来,有观点把北魏的快速衰亡归结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小编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及影响,反驳了这一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虽有不完善之处,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功大于过。
实际上,也正是得益于孝文帝改革,才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的综合国力达到鼎盛,保持了在南北朝对峙中的优势地位。
那么,改革后国力强盛的北魏为什么会昙花一现、仅仅过了30多年就走向了衰亡之路?今天,我们从一场影响南北朝局势的战争、一个影响北魏朝政的太后,来看看北魏的衰亡之路。
钟离之战:一场战争改变了南北朝局势,北魏从此失去了南北对峙中的优势地位
北魏从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后,在与南朝政权的对峙中,军事上一直占上风。特别是南宋文帝刘义隆于450年组织的第二次元嘉北伐,拓跋焘反守为攻,一路南下,饮马长江,更是给刘宋政权带来毁灭性打击,北魏在南北对峙中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
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献文帝励精图治,北魏国力持续增强,孝文帝年间,大力推行“太和改制”,北魏发展达到了顶峰。
宣武帝继位初期,凭借孝文帝改革后打下的根基,继续加大对外扩张力度,北击柔然,南伐齐、梁,北魏疆域不断南扩,国势盛极一时。
但宣武帝在发动对外战争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处理国家内政,特别是丢掉了太武帝、孝文帝时期的倡廉节俭、严惩贪腐作风,开始大兴土木,纵容贪腐,后期更是重用外戚,祸乱朝政,致使朝政昏暗腐败,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加剧,各地民变不断。
但宣武帝并没有认识到国内形势的严峻性,反而一边继续借齐末朝政混乱、梁初政权不稳之机,大力南侵,攻城掠地;一边带头崇佛尚佛,大造佛寺。上行下效,朝臣官员、普通百姓也都笃信佛教,致使朝政荒废,财力空虚。
据史料记载,宣武帝后期,北魏共有寺庙13727所,僧徒众多。“世宗笃好佛理,每年常于禁中,亲讲经论,······上既崇之,下弥企尚。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众。”(《魏书》)
北魏国内的腐朽和乱象,给南梁创造了机会。政局稳定后,南梁开始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正是这场北伐,彻底改变了南弱北强的南北对峙局面。
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钟离之战。
钟离位于淮水南岸,距南梁都城健康不远,历来是南北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此前,北魏孝文帝及宣武帝曾两次攻打过钟离,均未得手。
钟离之战的过程一波三折。起初,北魏频频南犯,梁武帝于公元505年派卫尉卿杨公驻守洛口抵抗。魏军攻城拔寨,梁军节节败退,接连被北魏侵占了十四郡的土地。
北魏继续乘胜南下,想一举荡平东南。梁武帝决定反守为攻,收复失地。于是命其弟临川王萧宏为总指挥,驻军洛口。
北魏得知消息,派中山王元英率军迎战,号称大军百万。双方战事沿长江沿岸展开,期间局部争夺互有胜负。先是梁将韦睿巧妙借肥水攻陷合肥,声势大振,令北魏军望而生畏,称之为“韦虎”; 接着,北魏猛将杨大眼在河南战场接连取胜,并杀梁将蓝怀恭。双方在征战中不断增派兵力,战线延绵40余城。
梁军尽遣主力,声势浩大,史载“临川王宏以帝弟将兵,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资治通鉴》),但萧宏胆小怕事,在攻下梁城后,便打起了退堂鼓,被北魏嘲笑“萧娘”。
更可笑的是,随后的一天夜里,因天气突变,萧宏竟被一场暴风雨吓跑,丢下几十万大军,只带着几个亲信逃走了。魏军趁机进攻,斩杀梁军5万多人,并继续大举南下,很快包围了南梁重镇钟离。
此时的钟离,只有昌义之率3000大军防守,一旦钟离失守,南梁门户大开,后果不堪设想。
梁武帝急派右卫将军曹景宗率20万大军救援钟离,并令豫州刺史韦睿从合肥驰援。
此时,北魏元英和杨大眼两路大军数十万人已经合围钟离城外,展开了猛攻。昌义之带领3000守军沉着抵御,以一当百,打退了魏军十多轮进攻,杀死的魏军尸体与城墙齐平。
曹景宗和韦睿两路大军赶来后,连夜在距魏军100步外的邵阳洲构筑了一道城池,并派人潜水进入钟离传递消息,大大激发了钟离守军的士气。
决战开始后,梁将曹景宗、韦睿、裴邃、冯道根等密切配合,很快打退了魏军的几次进攻。适逢淮水高涨,梁军充分发挥善于水战的优势,借助水势,用小船搭载燃油和草料,火烧魏军临时搭建的浮桥,魏军桥断溃败,争相逃命,淹死十几万人,梁军乘势追击,又斩杀十几万人,生擒5万多人。魏将元英、杨大眼单骑逃命,梁军缴获的军械、淄重不计其数。
“(梁)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魏军大溃。(元)英见桥绝,脱身弃城走,大眼亦烧营去···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缘淮百馀里,尸相枕藉,生擒五万人,收其资粮、器械山积,牛马驴骡不可胜计。”(《资治通鉴》)
钟离之战是南北朝以来北魏输得最惨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南北朝交战以来南朝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更是南北双方势力对比的转折之战,此役过后,南梁势力开始占优,而北魏从此进入防守衰退之路。
钟离之战,不仅扭转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北强南弱局面,更极大地损伤了北魏的国力,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役过后,北魏国力衰落,为逃避繁重的徭役、赋税,民众或出家为僧,或流亡山林,社会动荡不安,流民起义不断,严重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基础,成为北魏由盛而衰、迅速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太后乱政:一个幸存的女人搅乱了朝政,把北魏带进了腐朽没落之路
钟离之战沉重打击了北魏的军事势力和经济基础,是北魏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如果从此以后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重振国势,北魏的历史也许就会重写。但接下来一个女人的出现,则搅乱了北魏的朝政,使北魏的政治更加腐朽昏暗,直接促进了北魏的灭亡。
这个女人,就是宣武帝的妃嫔、孝明帝元诩生母——胡氏,史称宣武灵皇后,或胡太后。
胡氏是北魏司徒胡国珍的女儿,史载其聪明颖悟,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射箭能射中针眼。
胡氏进宫,沾了她姑姑的光。胡氏的姑姑是个尼姑,能说会道,特别善于讲解佛经。而宣武帝又是个资深的佛教徒,经常请她进宫讲佛经,她就借机屡屡在宣武帝面前吹风,夸赞自己的侄女聪明漂亮。宣武帝就顺水推舟,将胡氏接进宫做了一名妃子。
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珪时期就立下了“子贵母死”的残酷制度,即后妃生下的皇子,如果立为太子,就要赐死亲生母亲,防止外戚专权。所以皇帝的后妃们都不希望自己生太子,因为一旦儿子立为太子,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所以胡氏进宫时,宣武帝后妃成群,却还没有一个儿子。
但胡氏却满不在乎。她对那些害怕生儿子的妃嫔们说:“怎么能因为怕死,而让皇帝没有儿子呢?”等她怀了龙胎,不听姐妹们的好意相劝,每到夜晚就独自祈祷:“但愿能生个儿子,立为太子,死而无憾。”
“唯后每谓夫人等言:“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北史》)
也许是胡氏的诚意感动了宣武帝,她在为宣武帝元恪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元诩后,宣武帝竟废除了祖宗规矩,破例没有将其赐死。虽然废除了子贵母死的残酷规矩,从人道上看是一种进步,但从其后的事实看,正是他的这一人道之举,给北魏带来了灭顶之灾。
公元515年,33岁的宣武帝病逝,年仅六岁的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皇帝年幼,胡氏临朝听政,尊为皇太后。
前面介绍过,胡太后聪明慧悟,多才多艺。执政初期,在辅政大臣的监督协助下,她规规矩矩,很是勤政,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比如,她下令造申讼车,亲自接受百姓的冤情投诉;亲自在朝堂策试孝廉秀才、各地推荐的官吏;及时处理朝中繁杂事务,亲笔批阅公文。史载其“亲览万机,手笔断决”。(《魏书》)
但好景不长,随着政局稳定和自己执政根基的稳固,胡太后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所欲为,祸乱朝政。
难耐寂寞,淫乱朝廷。宣武帝早逝,青春貌美的胡太后难耐寂寞,把目前瞄向了朝廷大臣。清河王元怿是他的小叔子,自幼机敏聪慧,容貌秀美,也很有才能,胡太后利用自己的权势,逼其成为自己的内宠。后来,又与郑俨、李神轨、徐纥等文武官员淫乱,并对他们大肆封赏,“淫乱肆情,为天下所恶。”(《北史》)
崇信佛教,大造佛寺。她主持建造的永宁寺,装饰富丽堂皇,像人一样的金像就有十座。在她的推崇下,全国佛寺3万多座,仅洛阳就1300座。全国上下崇佛成风,大量百姓为逃避苛捐杂税和兵役而出家入佛。她还大做佛事、办斋会,每次都恩赐无数,导致国库空虚,不得不通过削减官员的俸禄和增加赋税来维持开支。
挥霍无度,贪腐成风。一次,她带领朝臣随从100多人视察储藏丝绢的仓库,下令随行人员随便搬取。一看有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随行人员拼了命地大显身手,连扛带抱,每个人都拿了上百匹。
尚书令李崇、章武王元融因为背得太多,一个压伤了腰,一个扭坏了脚。胡太后看他们洋相百出,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将他们的绢夺下,令其空手而归,大家都讥笑他们。
在胡太后的带头挥霍下,朝廷腐败成风,奢縻无度,皇室贵族和权臣争着比奢侈豪华。高阳王元雍是全国首富,家中光奴仆就有6000人、艺伎500人。
河间王元琛家中金银无数,家里十几匹马的食槽全是银子打造,他多次和元雍比富,曾和章武王元融说:“我没见到石崇(西晋首富)不遗憾,遗憾的是石崇没有见到我。”
朝廷奢縻无度,而对北方柔然的入侵却不管不问,甚至拖欠守边镇将的粮饷,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为六镇兵变埋下了隐患。
任用奸佞,结党乱政。因为自己作风混乱,担心贵族宗室诟病,胡太后就在朝廷结帮拉派,朋比为奸,重用她的妹夫元叉、宦官刘腾等奸佞小人,打击迫害忠直朝臣,连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都被他们一一清除。
胡太后的为所欲为,把个北魏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由于此矣。”(《北史》)最后终于引起了他的儿子孝明帝的不满。528年,胡太后的男宠郑俨、徐纥担心以后连累自己,就和太后合计,将孝明帝毒杀,并谎称孝明帝潘妃刚生不久的女儿为皇子,立其为帝,大赦天下。
几天后看到人心稍定,又承认新帝为女孩,另立临洮王元宝晖年仅三岁的儿子元钊为帝。但为时已晚,得到消息的地方军阀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兵赶来。胡太后了解大事不好,就带领后宫妃嫔削发为尼,尔朱荣将其从佛寺捉回,和幼主元钊一起抛入黄河。之后,另立彭城王元勰之子元子攸为帝。
北魏从此进入了更加混乱的权臣当政时期,其后高欢击败尔朱荣,把持朝政,534年,高欢拥立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东魏;几个月后,宇文泰拥立文帝元宝炬,建立西魏,北魏正式灭亡。
从孝文帝改革,把北魏推向鼎盛,到北魏分裂,曾经强盛一时的北魏仅经过30多年就分崩离析。分析北魏的衰亡之路,不难看出,北魏由盛而衰,根源在于宣武帝元恪对外连年征伐,对内政治混乱,为北魏的衰亡埋下了隐患。
如果说钟离之战的惨败,使北魏一举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从此进入下坡路,那么,其后胡太后长达近十年的临朝乱政,则使北魏的政治体制、经济秩序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场失败的战争、一个乱政的太后,合力摧毁了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将其推向了灭亡之路。
(参考史料《魏书》《北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