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大臣夏竦,揭秘其那些荒唐事迹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夏竦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夏竦[sǒng](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好学上进,写得一手漂亮文章。

  据《宋史·夏竦传》记载说: “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象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着丽。”

  然而,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却与使枪弄棒的武夫行当结下不解之缘,让他别扭难当,并受尽了嘲笑与攻击。

  夏竦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武官差事,这让他非常不快,一来他喜欢舞文弄墨,不喜欢使枪弄棒;二来隔行如隔山,跨马横刀、行军布阵非他所长,难以施展才华。

  于是,夏竦做着武官的差,却想着文人的事,思量着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绞尽脑汁之后,他决定毛遂自荐。

  一天,他守候在宰相李沆[hàng]下朝的必经之地,等到李沆路过时,他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献于马前。李沆是爱才之人,收了夏竦的诗作,回家就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一句时,不禁拍案叫绝。

  第二天,李沆把诗作藏于袖内,议完事后随即呈给了宋真宗,他高度赞扬夏竦的才华,希望皇帝量才录用,给他个文职。宋真宗听从了宰相的建议,安排夏竦出任丹阳县(今江苏丹阳)主簿。

image.png

  巧的是,在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 ,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自立为帝,国号“大夏” ,与宋朝分庭抗礼,并多次率兵攻打宋朝。

  边事要紧之际,宋仁宗便想到了夏竦这位各项工作都干得不错的大臣,安排他到陕西前线,出任奉宁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知永兴军,接着又任忠武军节度使、知泾州(今甘肃泾川),让他率领宋军痛击屡屡进犯的党项大军。

  突然要率军成边,夏竦辞了几次,但皇帝相中了他,辞不掉,无奈之下,很不情愿地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说起写诗作文,夏竦可谓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但说到行军打仗,则如同铁匠绣花,纯粹一外行。他不会打仗,更不想打仗,身在前线,他却丝毫也没有与敌开战的打算。

image.png

  他在给皇帝上书中极言出战不利,只是,当时朝廷内外主战的呼声很高,宋仁宗也倾向于主动出击。所以,夏竦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对他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在舆论的压力下,夏竦只好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地准备出兵。他避开所有闲杂人员,召集手下的文官武将,用了五天五夜的时间,密谋进讨方案,从兵马调动、粮草供给到进攻路线,事无巨细,均一条一条草拟成文件,这些文件拥绑在一起,两个壮汉都抬不起来。

  夏竦把这些文件藏在一个大柜子里,落锁贴封条,严加看守。尽管如此机密,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些文件忽然一夜之间遗失殆尽,后来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柜子里,像是上演特工电影。

  于是,进攻因泄密而作罢。这一事件不仅成了士大夫们批评他的有力证据,而且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开心的谈资。

  夏竦成边的笑话还远不止这一个。据宋代孔平仲的《谈苑》记载,夏竦曾经张榜于市,花巨资买李元昊的头,榜云:“有得元昊头者,赏钱五百万贯,爵西平王。”

  李元具听说后,暗笑不已,立马派出特工,装扮成卖获箔(编席子的材料)者,混入宋军驻扎的边城,故意把荻箔遗失在饭店门外。

  陕西一带的荻箔很贵,拾得者如获至宝,展开一看,里面却藏着李元昊发布的悬赏文书:“有得夏竦头者,赏钱两贯文”,把夏竦大大嘲弄了一番,气得七窍生烟的他,急忙安排人四处收缴这些悬赏文书。

  然而,文书可以收,但这条消息却早已泄露出去,远近皆知,无论怎么封锁也无济于事了。

  被人家看足了笑话,夏竦深深感到屈辱和疲惫,身在前线,心却在朝廷,他连连上书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庆历年间(1041-1048年)
,宋仁宗终于同意他回来。

  这样一个才子,却在武将之位饱受屈辱,不过宋朝“重文轻武”,并且采取文人带兵,范仲淹也曾以文官的身份带兵抗击西夏。

  “文官将兵”确实有利于抑制藩镇割据,能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但这样的办法也是有利有弊,遇到一个不喜欢舞枪弄棒的纯文人,只会使军备削弱,造成战斗力匮乏的局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