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有哪些好处?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年宋太宗攻打辽国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完成统一大业,二是解决开封以北无险可守的窘迫,以便保证北宋边防不会时刻暴露在敌人面前。
而要达成这两个目标,只需要做一件事——收复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
为此宋辽开始了,长达25年的战争,但宋朝一直输,没有打胜过。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
而当辽国萧太后掌权后,逐渐的治理内政,励精图治,国内逐渐稳定下来,奠定了发动战争的基础。并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
而战场上辽国先是优势,后是双方相持,后来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在寇准的领导下,取得一些胜利,这个时候,辽国方面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尽管他们这次出兵进展顺利,但是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有了议和的想法。
因宋真宗一直害怕与辽国发生战争,能议和最好,于是乎“澶渊之盟”出世。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澶渊之盟”后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双方对“澶渊之盟”都很满意,仅从合约内容长远来看,对宋朝更为有利,等同于宋朝对辽国发动的一场“货币战争”。
“澶渊之盟”条约中:“宋每年向辽赠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展自由贸易。”这一条,为宋经济战的实施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而这些“岁币”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根本不算很大的负担,比起《水浒传》中的“生辰纲”,“花石纲”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辽国只能用牲畜作为向北宋进行交易的商品,而北宋的手工业产品则是辽所必须的。并且,辽是禁止对宋出售马匹的,这就导致了对宋贸易的巨额逆差。辽每年所接收的岁币,被宋通过贸易重新赚回,并且自己还要贴入大笔的金钱。
到了后期,辽国就已经不发行货币了,而认为北宋的钱币方为正品。宋便由此掌握了实际的财政大权。辽境内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大量涌入到南方,成为了北宋源源不断的资源。北宋打货币战,成功地掏空了辽国,辽也因此日益衰弱。
苏辙亦有评论:“‘澶渊之盟’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澶渊之盟”给了宋辽双方百年的和平,双方之间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
“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也打不过西夏,屡战屡败。);武臣被排挤,最主要的是宋朝忘记了与辽国开战的初衷,是为了燕云十六州,而这百年永远失去燕云十六州,让北宋皇朝头上时刻悬着一把“达摩利斯之剑”,而这个致命的弱点,最终被女真建立的金国利用并击败。
如果宋朝像汉朝一样“居安思危”,经文帝,景帝两朝发展,并在武帝时期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做好战略部署,整军备战。专注拿回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那么历史的走向也许是另一个方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