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经济如此繁荣 皇宫为什么却显得如此平谈无奇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代皇宫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但凡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都会建造成金碧辉煌的宫殿来彰显身份、国力。秦朝有阿房宫、汉朝有未央宫、唐朝有大明宫、明清两朝则是故宫紫禁城。但是有这么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它的皇宫却显得平淡无奇、默默无闻。

  这座平淡无奇的皇宫就是赵氏宋朝皇宫,无论是曾经繁华的汴梁城,还是后起之秀的临安城。两宋时期,与前朝相比赵氏皇帝居住的皇宫都显得略显寒酸。据史料记载,宋朝的皇宫规模很一般,史载“宫城周回五里”。所谓的“周回五里”指的是周长五里,要知道唐朝的大明宫,周长最少也达到15里。而且宋朝的“宫城周回五里”指的还是皇城,皇城之内还有宫城,要知道大明宫的的周长15里指的可是宫城。两相比较之下,宋朝的皇宫兼职就是“四合院”。

  这样的宫闱建造跟宋朝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背道而驰”。我们都知道宋朝的经济在古时候封建王朝当中名列前茅,而且发动的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经济为宋朝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据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宋朝建立那年人均
GDP已达到600
美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1%,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按道理来说,在这种发达经济的支撑下,宋朝的皇宫就算不像大明宫那么磅礴大气,也不至于如此“小家碧玉”。

  实际上,宋朝皇宫“小家碧玉”是有原因的。所以是宋朝皇帝都算比较平庸的,除了宋真宗好大喜功去泰山封禅外,大部分皇帝的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处理国家政务,没有特意的去追求物资的享受(宋徽宗除外)。

  再加上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在思考如何汲取前代教训使江山社稷得以永固,感怀前朝百姓因收到剥削压迫而最终奋起反抗,遂下令命人刻了一座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一间密室里,平时遮蔽得很严,任何人不得进入,只有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这间密室才能打开,届时天子在一名不识字的宦官引领下进入,其他人都不知道碑上刻的是什么。靖康之变后金人入侵,才打开了这间密室,众人才看到了碑上的内容,根据王夫之《宋论》的记载,这块神秘石碑上刻的是赵匡胤交代给后世子孙的3句话:“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因为“不加农田之赋”,所以宋朝治国也秉承着“勤俭持家”的原则,尽量不去增加百姓的负担,自然而然就减少了修建宫殿的频率。

  当然这三句话更多的是要表达赵氏皇族对前朝皇室、对士大夫、对农民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可不是口头说一下。事实上,在宋太宗继位后感怀皇宫太小,想要扩大皇宫的规模。当即找来了工程师傅,连图纸都画出来了,可是在马上就要施工的时候,却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拆迁。为了顺利修建皇宫,赵光义派出了很多说客去做周边农民/市民的思想工作,希望皇宫附近的这些人家迁走,但最终落得一个“居民多不欲徙”,赵光义只好放弃了扩建计划的结果。

  在两宋这样皇帝修建宫殿退让老百姓的例子还有很多,南宋绍兴二十九年皇太后韦氏附葬于永祐陵,因陪葬工程,需要拆迁一部分“士庶坟冢屋宇”,宋高宗在下令拆迁前,特意要求“先估实直”,最后按照市价加倍的标准进行了补偿。

  还有就是但凡朝廷因故要拆一些房屋,如果这些房子都租出去了,所以在制定补偿标准时不仅考虑了对房屋主人进行补偿,对租房人也给予了补偿,但即使如此,仍有人提出标准不够高,朝廷于是“再行审核,稍与添给”,最后提高了补偿标准,并增加了一笔搬家费,才妥善处理了这件事。

  从这三件事例不难发现正是两宋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敬畏之心、怜悯之心,最终在使得两宋的皇宫不如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那样雄伟壮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