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为什么还想要迁都洛阳?
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北宋。
北宋是继唐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掌握京城的禁军,经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成为大宋皇帝,定都开封。开封在宋以前就当过多个朝代的都城,其位于河南中部,是中原腹地。在春秋时期开封时名“启封”,是郑国的国土。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开封成为魏国国土。据《史记》记载,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魏国迁都大梁,即开封。这是开封作为“七朝古都”中的一朝。开封作为魏国都城后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为战国时期的大城池之一,可惜的是秦统一六国时开封被秦将王贲引黄河水淹没了。
到了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继位后,为避皇帝讳,将启封改为开封,此后开封在史书上就比较沉寂了,长安和洛阳作为历朝历代的都城开始大放光彩。直到隋炀帝当政时期,开封成为大运河中连接黄河和淮河的节点,又迎来了绝世繁华。水陆交通便利使得开封再次进入辉煌发展时期,一举成为了又一座大都市。再经过唐朝李勉的扩建,开封已经是一座城宽池深具备成为都城能力的城市了。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开封,这是自战国以来开封历经千年又一次成为都城,这是开封发展最快的时期,因为这几个政权都是统一了北方的政权,所以作为都城的开封很快就成为了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宋是赵匡胤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延续了后周的政治模式,都城也依旧定在开封。再反观一直作为历朝历代都城的长安和洛阳,在经历过安史之乱、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后,早已经在战火中凋零,而一直作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开封则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赵匡胤似乎并不喜欢开封,反而一直想迁都洛阳,但遭到群臣反对,发生了北宋初年著名的“迁都之议”。赵匡胤也是倔脾气,不满大臣的反对,干脆自己直接在洛阳住下,一住就是两个月,任谁劝也不回开封,还提出先迁都洛阳,再迁都长安的计划,最后还是赵光义出面劝解才让赵匡胤起驾回京,迁都计划也就搁浅了。赵匡胤回到开封仅仅半年后就突然暴毙,此后再无人提迁都的事。
赵匡胤想迁都时已经五十岁了,坐拥天下已十六载,年过半百的他为何还执着于迁都洛阳呢?
其一,赵匡胤是洛阳人,他想迁都洛阳恐怕与当初西楚霸王项羽非要定都彭城的原因一样,那就是衣锦还乡。即使不能生前荣归故里,死后也得落叶归根,他的永昌陵今位于河南巩义市,但宋时属于洛阳。关于永昌陵的选址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赵匡胤从洛阳回开封途中经过父亲埋葬地,就下车祭拜。想着埋在黄土下的父亲,不禁感慨人生短暂,随即拉弓射箭,吩咐左右,一箭射去,所落之地就是他的身后之地。可见赵匡胤对洛阳的感情非常深厚。
其二,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开封根基非常深厚稳定。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镇压李重进叛乱后也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加兼中书令。进占太原后赵光义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封晋王,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这些职位都握有实权。赵匡胤深居深宫,对于宫外之事必然不是事事清楚,经营开封十几年的赵光义若真的有不臣之心,那么这繁荣的开封城对于赵匡胤来说就非常危险了。
后来赵匡胤果然暴毙,且就在从洛阳回开封的半年后,驾崩前也只有赵光义与之独处,至于他的死与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关系,那就不得而知了。赵匡胤是个聪明人,可能他生前已经感觉到赵光义在开封的势力过于强大了,想借迁都来化解这种不确定的危险。
其三,开封的地理位置太差。开封虽然是前朝旧都,水运便利,但位于中原腹地,四周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没有山川作为屏障。可能和平时期还看不出问题,但一旦强敌侵犯,那么开封几乎无险可守,唯一可以算是天险的黄河还水患频繁。以前还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北方门户抵挡北方劲敌,可是石敬瑭早在几十年前为了做“儿皇帝”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了,使得中原门户大开,这种情况下开封作为永久都城对于宋朝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武将出身的赵匡胤自然是看得到开封城的劣势,所以想迁都更有地理优势的洛阳。
洛阳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城市,虽然不如长安这种坐拥八百里秦川、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但比起位于一马平川的开封可好太多了。洛阳也是位于中原地带,河南西部,在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接带,横跨黄河,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水利便利,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进可攻退可守,相较于开封更适合作为都城。
可惜的是上天没有给赵匡胤足够的时间来准备迁都的事,大臣们和赵光义相继阻拦,迁都的计划最终无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