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的皇室太子:揭秘萧统的一生是怎样的?

  悲情的皇室太子:揭秘萧统的一生是怎样的?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公子无于隔,乃在天一方。望望江山阻,悠悠道路长。别前秋叶落,别后春花芳。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怅望情无极,倾心还自伤。——萧统《有所思》

  大背景

  502年12月23日,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正式册立2岁长子萧统为太子,史称“昭明太子”。

  提起昭明太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主编的一部奇书《昭明文选》。这部书最早打破了先秦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是后来唐宋科举士子们的必读书目和必考内容。

  李白(就是在通读此书基础上,逐步修炼成“诗仙”的;大诗人杜甫也告诫自己的儿子“熟精《文选》理”;宋代文人陆游更是留下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image.png

  然而,就在《文选》完成的第二年,当了29年太子的萧统因为一场 “巫蛊之祸”,与皇位擦肩而过,年仅31岁就郁郁而终。

  生在帝王家,他就像刘邦想要废掉的嫡长子刘盈、汉武帝冤枉致死的戾太子刘据一样,注定经历血雨腥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同时,他身上磨灭不掉的诗人气质,让他像“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一样,成为拥抱诗和远方的多情公子。

  第一、他是不爱宫斗爱云游的帝王储君

  太子萧统生来聪慧,过目不忘,“五岁遍读《五经》”。可偏偏这位太子“性爱山水”,不喜欢宅在富丽堂皇的深宫,更不适应宫廷的勾心斗角。

  公元515年,梁武帝为太子举行加冠礼后,恩准他远游。一路上,他在各地留下了读书台、文选楼、古钓台等美丽的传说。

  当然,云游期间,萧统作为储君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

  一次游历到贵池,当地的田地龟裂、禾苗枯死,百姓食不果腹。太子多次上书给皇上,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才使百姓度过了劫难。所以至今池州人还把昭明太子奉为当地的保护神。

  心中一直拥有文人梦想的萧统不仅要“行万里路”,更要“读万卷书”。《南史》记载当时东宫拥有藏书三万卷,“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从此之后,招隐山竟意外地成为历代“网红”。像唐朝诗人刘禹锡、骆宾王、宋代大学士苏东坡、著名书画家米芾都在这里留下过很多诗画作品,就连同样爱好云游的乾隆皇帝都曾登游此山。

  太子不仅博学多才,也和大多数文人一样风流多情。

  在那个“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国时代,深受父亲梁武帝影响的太子也笃信佛教。

  说起来,萧统和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第三,牺牲在权力魔咒中的学术男神

  萧统最悲情的是他的结局。因为一次“蜡鹅厌祷”事件,让他和父皇梁武帝萧衍之间产生了嫌隙,而自己的皇位也因此错失。

  谁知道这么一件小事,最终却成了昭明太子谋逆的把柄。酿成这起梁朝“巫蛊之祸”的始作俑者,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太监鲍邈之。

  这个太监因为在太子那里失了宠,就心生怨恨。偷偷去武帝那里告状,说太子做的那个蜡鹅是想要谋害父皇和兄弟的巫术。

  表面来看,是蜡鹅成了萧统的催命符,可实际上还是权力在作怪。

  因为正当壮年的皇帝遇到渐已长大成人的太子,必然会有权力遭到威胁的恐惧。所以,梁武帝对于太子早就心存芥蒂,
“蜡鹅厌祷”不过是权力争斗的导火线而已。

  正因为南梁皇室为争帝位而败坏的国政,才导致了后来的侯景之乱以及陈朝灭梁。

  这印证着“上下交争利,则国危”的历史规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