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亲宠爱的曹植,为什么比不过曹丕呢?
作为曹操的第三子,曹植从小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喜欢。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但作为一个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胸怀大略的曹操对接班人问题,慎重而深谋远虑,自有一番考量。一方面,文人习气严重的曹植,的确比不上长子曹丕,任性而为,自制力差,尤其后来做出的几件事情让曹操失望至极,越发不敢将接班人的位置移交给曹植。
首先其实能继承曹操衣钵的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人,比如曹冲、曹昂、曹彰,这些都是可以承担大任的贤能之人。但是曹冲死的太早,曹昂为了救曹操死在乱军之中,而曹彰志在边塞,讨伐外族镇守边疆,所以挑来挑去就只剩下曹植和曹丕两人能够委以重任了。而且这两个人里,曹操其实最初还是更倾向于扶持曹植上位的,这就不得不谈曹植非同寻常的文学造诣了。可以说曹植的文学水平在曹操的所有儿子中名列前茅,曾传天下才华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也是曹操引以为傲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文才等于政才”,才华是一个母文件夹,母文件夹里有很多子文件夹。而曹植就属于文才文件夹爆满,而政治文件夹空空如也的那种人。
曹丕的幕僚,被曹丕称为“四友”的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他们都是非常有能力的政治人物,曹丕登基后,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转为丞相长史,负责全面工作;封陈群为昌武亭侯,转为尚书,仍负责人事工作;以吴质为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治信都;以朱铄为中领军。这四友,一个主持全面工作,一个负责人事,一个掌管禁军,一个掌管朝廷核心区的地方军。所以曹植集团和曹丕集团本身就不是一个量级,曹植怎么赢。
第二件是“司马门之事”,说的是曹植胆大妄为,无视父亲的禁令,善自打开既是宫禁入口亦是皇权象征的司马门出城。我行我素,目中无人的曹植的屡行屡为,导致了曹操在择嗣的天枰上不再犹豫,果断地选择了曹丕。公元220年,曹操去,曹丕即位。从此,曹植彻底失去了“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帝王之梦,开始了被曹丕相煎的岁月,过起了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流放生活。居无定所,流离哀伤,在此不予多说了,公元232年,曹植在抑郁和孤寂中死去,年仅4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