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冯官屯之战是什么结局?太平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小编带来的北伐军冯官屯之战的文章。

  1853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之后不久,决计北伐、西征。北伐军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领。林、李是自出广西以来,直下两湖,横扫三江,一路打先锋的虎将。其所统率的北伐军有九个军,约2万人,也是以老弟兄为骨干的精锐部队。

  他们于5月初自浦口登陆北上,经皖北、河南、山西,突入清朝的畿辅直隶,于10月末进抵天津附近。他们在天京出发时奉到的指示是:以北京为目标,但要先到天津地区“扎住”,报回天京,等候“再发兵来”。他们便在天津以西运河线上的独流、静海屯守了3个月。至1854年2月,南撤迎接援军,3月至阜城。同时,北伐援军从安庆出发,3月末到达临清,距阜城只200多里了,不想克城之后又复溃败退去。阜城太平军因被包围不得消息,也失去了向南突围接应援军的时机。至5月初突围移屯连镇(属吴桥县),这时才得到援军到达临清的消息。于是林凤祥留守连镇,李开芳分兵南下。上年太平军一路北上,人数有所增加。到屯踞独流、静海时,大约增至4万人。而自南撤以来,形成被追击的被动局面,部队损失大半。所以这次李开芳分兵南下,只带经过挑选的以广西老弟......

image.png

  太平天国北伐军冯官屯之战被称为天平天国最悲壮的一战!此次奋战,因战略决策之失误,缺乏创新作战意识,加上援军来迟,艰苦奋战两年后,全军覆没。

  1854年5月5日,太平军北伐军由阜城突围东走,占领东光县的连镇。连镇横跨运河,分东西两镇,分别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部据守。当天,僧格林沁即率马队追来,不久步队也赶到,又将北伐军紧紧包围。北伐军为了“另择一处”牵制清军,便商定由李开芳率领经过挑选的健卒六百余人骑马突围南下。5月28日,李开芳率队自东连镇突围成功,过吴桥,入山东境,29日袭占高唐。胜保在歼灭北伐援军后,于5月19日返抵连镇外围,得知北伐军突围南下,立即率马队跟踪追击。

  此时,留守连镇的太平军仅有六七千人,而僧格林沁则拥军二三万人。清军在连镇四周挖掘深壕,构筑土城,壕深宽各二丈余,土城高一丈五六尺,厚八九尺,上安抬枪、火炮,每隔一丈支帐篷一座,设兵十名,严密围堵,企图将太平军困死。可是围攻数月,清军不但未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士气越来越低,以致僧格林沁不断受到清廷申斥。太平军方面,也由于久据连镇,粮食匮乏,仅以黑豆充饥,及至年底,粮食几尽。于是,僧格林沁在加紧军事进攻的同时,乘机开展诱降活动,北伐军前后出降者达三千余人。

image.png

  1855年(咸丰五年)2月17日,太平军放弃西连镇,集中力量防守东连镇。林凤祥利用僧格林沁的诱降阴谋,于2月18日派萧凤山(原系清朝县丞)等九十余人诈降清军,以便联络降众为内应,配合守军出击,打破清军的围困。但这项计划被清军识破,诈降的九十余人全部被害。3月7日,清军对东连镇发起总攻,集中炮火轰击木城,北伐军将士拚死抵抗。林凤祥在督战时身受重伤,士气大受影响。不久,木城被攻破,清军纷纷突入。太平军将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大量杀伤清军。最后,太平军大部阵亡,其余或被俘,或从运河潜逃。林凤祥受伤后藏于地道深处,后被清军搜获,解送北京,慷慨就义。

  李开芳率领的六百余人(突围途中扩充近千人)占据高唐的当天,胜保即率马队三百名赶到,不久大队清军麕集高唐城外,使这支太平军又陷入重围。李开芳得知援军溃败,早已退出临清,而高唐城高池深,粮草尚多,遂组织居民在城外立栅筑垒,开掘壕沟,并在城内挖掘地道多处,直通城外,准备依城固守。这时,胜保拥兵万余,先后用云梯、吕公车攻城,均未得逞,便改用临时铸造的重炮轰击。太平军利用壕沟地道作掩护,保存自己,并于黑夜抢修被敌人轰塌的城墙。以后,清军又改取挖地道、埋地雷的办法,也未能破城。太平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利用夜暗袭击敌营,前后三十余次,毙伤不少清军。

  高唐久攻不下,胜保先后受到拔去花翎和革职留任的处分。留守连镇的北伐军被歼后,清廷便命僧格林沁移师进攻高唐,胜保被解京问罪。僧格林沁于3月11日选精兵八千余名,抵达高唐外围,使围城清军增至二万余人。此时,李开芳得知林凤祥部已覆没,决意突围南返。僧格林沁从俘获的太平军人员中得到李开芳等急欲突围的情报后,便于3月17日夜密令南面清军分开队伍,故作疏防之势,诱使太平军由此突围。李开芳没有识破敌人的诡计,于当日午夜率部突出,向南急走。僧格林沁以马队五百余名衔尾紧追,李开芳部遂入据离高唐约五十里的茌平县冯官屯。

image.png

  冯官屯有三村相连,外有高墙。太平军占据后,又掘壕立栅,严密防守。18日,僧格林沁率马队赶到,首先占据西边二村,然后在四面安放大炮,向冯官屯轰击,将房屋尽行轰塌。太平军在屯内挖掘纵横交错的壕沟、地道和地窖,待敌人进至鸟枪射程以内时,通过工事射孔开枪射击,清军始终无法攻入屯内。最后,僧格林沁决定采用恶毒的水灌法,强迫大批民工挖一条全长一百二十余里的水渠(历时月余),引运河水至冯官屯。4月20日,开始放水浸灌,屯内平地水深数尺,壕沟地洞被淹,粮草火药尽湿。这时,僧格林沁一面用大炮轰击,一面对太平军展开诱降活动。5月31日,清军围攻益急,太平军粮弹告罄,陷于绝境。李开芳率八十余人突围,被清军俘获(一说降于清军),后解送北京,于6月11日遇害。至此,这支由数万精锐组成的北伐军,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全军覆没。

  北伐军及其援军的全部覆没,这是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在军事上所遭到的最严重的失利和挫折,对整个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所带来的影响甚大,教训也极为深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决策错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在刚刚占据金陵一隅之后,就以区区二三万之众,远离后方,进军数千里,深入清王朝的腹心地区,冀图控制一二个外围要点,坚守待援,然后再增兵攻占北京,这完全是一种轻敌冒险的战略决策。战略上的这种错误决策,又未能及时察觉和改正,以致前方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也难以挽回失败的命运。

image.png

  第二,援军派出过迟。洪秀全等决定待北伐军到天津扎住之后,再发援兵,这在当时的交通、通信条件下,显然失之过迟。如果后续部队早日派出,与先遣部队互相策应,即使不能直下京津,也可与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蓬勃发展的人民革命运动相结合,建立革命基地,与敌人进行争夺中原的斗争。这样,北伐军和援军仍有获胜的希望。

  第三,机械执行指令。北伐军打到天津外围之后,即遵照出发前洪秀全等给予的指令,在静海、独流停止待援,从而失去了根据实际情况机动作战的特长,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在从静海到冯官屯十五个月的被迫南撤过程中,一味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作战,虽然善于迅速构筑各种野战工事,但毕竟经受不住清军大炮的连续轰击,以致始终处于被敌军追赶、包围的不利状态。林凤祥、李开芳等如能根据前线实际情况机断行事,并通过机动作战,有计划地伏击尾追之敌,给敌军以歼灭性的打击,北伐军或不致全军覆没。

  北伐军是失败了,但这支远离天京孤军远征的队伍,在地形、气候、民情均不适应的情况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与优势的敌军进行了近两年的艰苦奋战,大部分将士最后英勇牺牲或慷慨就义,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英雄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长驱北伐,不但在政治上扩大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推动了北方人民的起义,而且牵制了数万清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天京周围和西征战场的军事压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