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对秦国有着重大的作用 秦昭襄王为什么不重用反而是杀了他
很多人都不了解白起被赐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古人想要从政一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勤勤恳恳读书,经过很多年的学习,逐渐进入朝堂上,二是投笔从戎,进入军队,在每一场战争中积累经验,渐渐崭露头角,利用军功进入朝堂。这两种方式是平民百姓入仕途的主要手段了,至于贵族什么靠关系、走门路取得的机会,那咱们就另当别论了。
白起是如何从平民成为战国四名将之首的?
说起战国时期的名将,战神白起一定是排在首位的,白起出生在一个平民百姓之家,从小他很喜欢兵法书籍,而且熟知兵法、研究军事案例,并一直加强自己的军事练习,一直加强锻炼身体。
说起白起的崛起,其实依赖于当时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年代。因为当时并没有建立大一统王朝,每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不断建立军功,以军功受爵是秦朝的特色,因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军事战争的胜利,而且还有利于稳定社会、避免阶级矛盾,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为白起的崛起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白起逐渐展露头角。
当时秦国魏冉主政,魏冉看中了白起的军事能力,就向秦昭襄王推荐了白起。因为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而且魏冉也是秦朝的重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魏冉做担保,秦昭襄王便任命白起为将军。
白起也是不负所望,在韩魏联军攻打秦国之际,凭借沉稳冷静的思考,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因此在秦国名声大噪。
后来白起率领将士们一路夺城池、杀敌人、占领地,一路高歌猛进,展示着自己的军事能力。
对于秦昭襄王而言,白起这样战功赫赫的重臣,对秦朝是有着重大作用的,那么为何秦昭襄王不但没有重用白起,反而杀了他呢?
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间,白起与秦昭襄王之间发生的矛盾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率领的军队重创了赵括的军队,赵国损失了将近四十万大军,白起深知想要灭亡赵国,只有乘胜追击,不给敌人一丝一毫的喘息机会,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于是派遣随从回去朝廷,向秦昭襄王上报自己的想法,当时秦昭襄王听从丞相范雎的建议,考虑到长平一战秦国也是损失了三十万大军,想要调整一下,准备过后再战。
消息回到了前方白起处,白起自然很生气,因为秦昭襄王不像白起一样征战数年,白起知道如果这次一旦放过赵国,那么这将增加秦国兼并赵国的难度,但是白起又不能不听秦昭襄王的命令,最后还是放过了赵国。而白起也因为这件事一病不起,对秦昭襄王也很失望。
在赵国得到喘气后,秦军已经错过了最佳战机,这个时候秦昭襄王觉得军队休整的差不多了,于是对赵国发动邯郸之战,但是赵国也是吸取了长平之战的教训,决定派遣大将廉颇上阵,廉颇的军事才能因为指挥赵国军队得当,迫使秦朝节节败退,秦昭襄王不得不紧急让白起赶赴战场,便派人去请白起。
白起预料到了这一仗秦朝必输无疑,于是白起借口生病,一直推脱,不肯去战场。秦昭襄王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判断失误,导致邯郸之战失败了,但是白起不肯给面子,自己已经派人去请了,而白起却蹬鼻子上脸,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秦昭襄王很生气,而这就是秦昭襄王想要除掉白起的导火索。
秦昭襄王重用小人范雎,对白起进行政治构陷,最终害死了白起
秦昭襄王其实是帝王中比较逗逼的一位,尽管秦昭襄王在位将近六十年,在位期间秦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些功劳大都跟他没有什么关系。
秦昭襄王在位前四十年,都是由魏冉主政,军事上由白起负责,秦昭襄王就是一个傀儡。
秦昭襄王亲政是因为听从了在魏国混不下去的小人范雎的计策,在昭襄王亲政后,范雎也成为丞相了,但是白起是范雎必须要扳倒的对象。
白起是范雎推荐的,代表着范雎和白起一定是对立的,在白起风生水起的时候,范雎的风头几乎都被白起抢走了,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范雎也是很嫉妒,也是很害怕白起强壮起来,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会动摇。
所以范雎就会在秦昭襄王耳边,经常吹耳边风,像长平之战没有乘胜追击也是因为范雎的建议,最后秦昭襄王想要杀掉白起,范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白起经过多年征战,他的能力、名声,已经明显超越了秦昭襄王。尤其是诸侯争霸的时代,有军功就可以赢得很多很多,不单单是地位、财富,还有名声、尊敬。而白起的能力其实已经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了,这其实是每一个君主的大忌,而白起最后被杀也是有一部分功高震主的地步。
纵观历史,很多重臣的结局都是因为功高震主,像明朝蓝玉案、清朝年羹尧案一样,因为能力太过出众,所以才引来了杀身之祸,这其实也不能怪他们。
所以,不管白起是多大了,他的影响一直存在。秦昭襄王为了稳定朝纲、稳定统治,不得不杀掉白起,只是有时候很可怜白起,因为白起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因为秦昭襄王的猜忌和范雎的陷害,就葬送了一代名将。
总结:
像白起这样优秀的将领,没有死在战场,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惨死,更证明秦昭襄王驭人能力不行,因为驾驭不了,只能将其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