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什么呢?
柏举之战,春秋后期时吴、楚两国发生的一场战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西破强楚,入郢即柏举之战。
背景
在柏举之战前,吴国也已经开始与楚国爆发抗衡,其中在60年间,吴楚爆发十场大战,其中吴胜六场、楚胜一场和互有胜负三场,经历多场战争后,吴国开始转弱为强。
当时吴王阖闾贤明,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并且起用外来的杰出人材如伍子胥、孙武等,吴国遂开始强大起来。而同时楚国就因为与晋国长期作战,加上国内政治腐败,民穷财尽,虽然楚国表面强大,但已经外强中干、风摇欲坠,楚国已在战前处于战略被动位置了。
前512年,阖闾提出攻楚的计划,但孙武认为“民劳未可,待之”(人民疲劳,等待时机)为由反对,阖闾听从其言。同时,伍子胥提出“疲楚误楚”的战略方针,此项方针长达六年。伍子胥建议将吴军分成三支,轮流袭击楚国,吴军先后攻夷、潜、六等地,令楚军疲于奔命,使得楚军以为吴军只是骚扰,吴军又攻灭了楚盟国徐国和锺吾国,为伐楚扫清阻碍。
楚国,令尹囊瓦非常残暴,对各小国都苛索无厌,更将蔡、唐两国国君扣押好几年,强行索取了贿赂才被放回国内。蔡侯向晋请伐楚,但晋不肯实践伐楚的约言,故蔡向吴请出兵。当时,蔡灭楚属国沈国,故楚发兵伐蔡,大军包围蔡。
战事爆发和经过
前506年秋天,楚伐蔡,蔡向吴国求救,同时唐国国君早已愤恨楚国的侵凌和勒索,故表示加入吴国方面。虽然两国弱小,但战略位置极重要,吴国遂因此制订避开楚正面、战略迂回、直捣腹心的计划。冬天,吴王阖闾带领伍员、孙武、夫概、伯嚭,倾全国30,000水陆大军[来源请求],趁楚国连年作战,东北部防御空虚,经淮河进袭楚国,攻至淮汭,吴军弃舟登陆。
阖闾以3,500士卒为先锋,在蔡、唐军队带领,突击楚国,兵不血刃通过了楚国北部三个重要关隘,一直杀至汉水东岸。楚昭王得知吴军突袭,仓猝派了令尹(即相国)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率200,000大军[来源请求]进抵汉水对峙吴军。
楚军良将沈尹戍建议囊瓦率军沿汉水西岸阻挡吴军,由自己北上方城,征调楚军,迂回至吴军背后,毁坏吴军的舟楫、阻塞三关,然后前后夹击,打败吴军。囊瓦接受,沈尹戍遂率兵北上。但在沈尹戍北上方城,囊瓦受到大夫黑、史皇的挑拨,贪功之下贸然率兵进攻吴军。
吴军见楚军主动进攻,正好步入吴军的设想,于是实施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战略,主动由东岸后退,囊瓦率军追击,由小别山至大别山之间连续交战三次都失败,楚军士气低落。吴军见楚军陷于被动,于是与楚军决战。
11月19日,吴军于柏举列阵迎击楚军,夫概向阖闾建议立即主动攻击,因为囊瓦不得人心,楚军必定一击即溃,然后主力投入战斗,必定大胜。但是阖闾因为谨慎而不肯接纳,夫概不肯放弃,遂自行率领5,000士卒发动攻击,果然楚军一战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于是率主力攻击,楚军溃败,史皇战死;囊瓦落荒而逃,流亡郑国。
楚军主力溃败后向西溃逃,吴军追击,于清发水追上楚军,并趁楚军半渡攻击,楚军再遭到沉重打击。吴军继续追击,于雍澨再战楚军,趁楚军准备进餐时攻击,再破楚军,吴军饱食楚军之粮,回击沈尹戍。沈尹戍得知吴军败楚军,率兵于息地回救,先打败夫概,但被吴军包围,楚军突围失败,沈尹戍见无法获胜,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郢都,楚军最终败北。楚军全线溃败,至此楚五战五败,楚国全线崩溃。
关于吴军30,000人、楚军200,000人的说法,未见可靠史学文献记载,反在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有吴军6万,号称10万的叙述;另在《尉缭子》(战国末期所着,着者不详)一书“制谈篇”中有“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的论述,且该书仍在“制谈篇”中有言道“名为十万,然而不过数万尔”,但以上所述均不能成为此战吴、楚交战兵力的佐证。
吴军入郢和战后
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主战大臣子期、子西反对和全城军民存亡,自己带着少数人逃走。楚军得知昭王已逃,全军溃散,子期率兵赶去保护楚王,而子西就率领士兵西逃。11月29日,吴军入主郢都,屠城并烧杀抢掠,吴军暴行连连,楚国军民死伤惨重,郢都之破,楚之亡国,证明吴的兴起和此战使得孙武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中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楚昭王出逃后,先逃到云梦,但云梦人不知这是他们的大王,故射伤了楚昭王。楚昭王再逃到郧国,郧公之弟企图谋杀楚昭王,结果楚昭王带着郧公流亡到随国,方才安全下来。
伍子胥入郢后,寻得楚平王之墓,开棺鞭尸三百下,又寻找楚昭王。随国收藏楚昭王,阖闾命随国交出,随国本来想交出,但因为占卜结果不利而拒绝。昔时,申包胥和伍子胥有交情,伍子胥逃亡时对申包胥说“我必覆楚。”申包胥就回答“我必存之。”
其后申包胥藏于夷陵,得知伍子胥鞭尸,申包胥派人指摘他“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觿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戮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但伍子胥说“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即成语【日暮途远】和【倒行逆施】的由来。)
申包胥得知伍子胥之言,遂于前505年春天到秦国求救。秦哀公认为楚王无道,不应救援,申包胥遂于秦宫门外痛哭七日七夜(秦庭之哭),秦哀公怜悯他说“楚虽无道,有臣如此,可无存乎!”,赐与申包胥《无衣》,然后命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联同残余楚军南下帮助楚复国。
当时,越趁机伐吴,攻入吴国境内。而申包胥领秦兵杀来,连同楚残军,败吴军于沂;而楚将子西也率兵于军祥战败吴军;秦楚联军亦灭亡了吴的属国唐国,断绝吴军的援应,双方各有胜负。而吴王阖闾之弟夫概,潜亡回国,发动叛乱,最后兵败奔楚。而因为夫概之乱,故阖闾率兵回国,撤出楚国,虽然其后吴楚亦有多次战斗,但未有爆发成为大规模战争,而在前504年,吴军取番,楚惧,迁都于鄀,楚国亦渐渐稳定下来,吴楚再无大战事爆发,吴亦把主力战线转到越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