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撑了一百五十余年?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事件,自此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扩大化,地方手握军政大权的藩镇多达四十余个,严重的威胁着唐政权的统治。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先前的历史经验,无论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还是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地方将领的拥兵自重必然会导致中央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进而招致兵燹之祸甚至是覆灭政权。但反观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中央并未大力削藩,反而还大加增设各路藩镇,更令人奇怪的是,此后的大唐国祚竟还长达一百五十余年。
藩镇割据局面的扩大,为何能令唐政权再支撑了一百五十余年呢?
首先,藩镇数量繁多,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
唐中后期,全国多达四十多个藩镇,藩镇势力星罗棋布的散落在国家地方的各个角落,而中央经过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后,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被加以重视,虽然皇帝有意削藩但又无力削藩,无奈之下,只好顺势增设藩镇的数量,以图实现地方权力的制衡。
藩镇是唐朝执掌地方军政大权的重要职务,权力大的惊人,朝廷逆向而为增设藩镇一举,表面上是对平乱功臣和投降的叛将加以恩赏,实际上其目的在于分割地方权力,把地方上有限的地盘、经济、军力再分配,待到有朝一日中央国库充盈、兵强马壮之时,再以武装把地方权力重新收回到中央。
由此可见,唐廷增设藩镇不失为一个短期维系稳定的有效之法,既能够达到削弱地方权力目的,又能够实现地方权力之间制衡的效果,有益于延长唐朝的国祚。
其次,藩镇之间内部不稳,为了个人利益内部倾轧严重。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依旧得到了地方藩镇形式上的承认,也相对获得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而此时藩镇内部之间却矛盾重重,为了争权夺利彼此倾轧。
安禄山、史思明起事的失败,也印证了这些地方藩镇势力为了个人地位富贵不惜谋朝篡位,这就给晚唐及五代十国时期篡逆之风的盛行开了一个坏头。此后藩镇内部兵变现象屡见不鲜,为了个人利益荣华富贵,杀主篡权者大有人在,而这些篡逆者里多数人并没有志在天下的雄心抱负,多是些小富即安的享乐者,更不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和朝廷对着干的,所以仅是藩镇内部的权力更迭,此也有利于唐朝国祚的延长。
然后,北方游牧民族回纥这支强大外援的帮助。
回纥是唐朝的近邻国家,因此唐朝和回纥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唐朝曾和回纥联盟灭掉薛延陀政权,同时唐朝也是回纥最大的贸易伙伴,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两国联系都比较密切,所以在唐王朝面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无力平叛之际,就第一个想到了找友邦回纥借兵协助平乱。
当然回纥帮助唐朝平叛也有着自己的多方利益考虑,不会是无条件的做义务劳动,也提出了很多有损唐王朝主权的条件。但不管怎么说,回纥兵的勇猛善战使得安史之乱得以迅速平息,作为唐王朝强援,也大大震慑了其他藩镇的势力,使令各路藩镇的不敢轻易的和唐中央叫板开战,也有利于唐国祚的延长。
最后,唐朝南方的统治基础还是比较坚实的。
虽然说唐朝中后期藩镇格局很散乱,但并不是所有节度使都是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的,相对北方藩镇,南方藩镇就顺服的多了。源源不断的给中央输送给养,缺米派米,缺钱给钱,维持着唐朝中央财政的支出,其他藩镇并不像河北、中原的藩镇独立性那么强,在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还是比较听话的。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和商业发展迅速,藩镇对中央的归属感较强,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央直接控制的,所以唐朝的统治基础还是比较坚实的,也有助于唐朝国祚的延长。
综上,唐王朝在藩镇割据的严峻形势下,探寻并采取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政策方针,有成效卓著的,也有不起作用的,共同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中支撑了唐政权一百五十余年的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