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带给大唐带来了怎么样的影响?永远失去了翻身的可能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安史之乱带给大唐的三个后遗症,让大唐失去了翻身的可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爆发于755年的安史之乱被公认为是唐朝的分水岭,如果把大唐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就如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他狂妄、自大、谁不服气他就用拳头把对方打趴下,而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就像这个年轻人因他的狂妄被自己人打折脊梁骨,挑断了手脚筋,尽管意识清醒,但却只能在床上躺着过完自己的余生,这其中的转变在后人看来尤为可惜。
安史之乱最终于八年后被平定,而此时的玄宗、肃宗早已入土,大唐早已进入了唐代宗时期,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挖坑,后人填。但似乎玄宗挖的这个坑有点深,直到一百十五年后唐亡,也没有填上。但安史之乱只是祸害了一代人,可是因他们而改变的制度、格局,成为了大唐的吸血虫,他们无时无刻不抽着大唐这个病号的血,直到灭亡。
而自从代宗以后的唐皇们都想着法去给这个病号输血,但是斗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大唐需要的不是血,而是需要凤凰磐涅。可是他们没有魄力去作这件让大唐新生的事,而是不断的留给下一代,一代人只能作一代人的事,他们如此解释到。
安史之乱留给唐王朝的三个后遗症,是唐难以翻身的原因。他们分别是宦官干政、党争激烈、藩镇割据。
要说宦官干政的苗头这还是要从玄宗时期的高力士说起,高力士在扶持玄宗上位后深得信任,很多事高力士都有权替皇上做主,玄宗也说过:"他办事,我放心"的话,不过好在高力士个人品行端正,无心于权力斗争,才让唐玄宗时期并没有出现什么因宦官而起的政治事件。
而在玄宗之后的肃宗时期,宦官李辅国得势后,与权贵勾结,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从此唐朝宦官乱政的序幕正式开启,其中比较有名的事件就是李辅国在玄宗搬家之时派出卫兵前去恐吓,好歹上一任大宦官高力士凭借着自己的余威,才保得玄宗安全,不然可能又会引起一场严重得政治事件。在唐朝中后期,一些宦官甚至控制着唐朝最精锐的神策军,由于没有军权,唐朝后期的很多皇帝不过都是一个吉祥物,随意被宦官废立,做皇帝如此可谓是憋屈至极。
党争各朝各代都有,但有名的也就那几个,而唐王朝的牛李党争确实值得在史书上大书特书,党争大多数都会随着核心人物的死去而展示消停,但牛李党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党争之长久,斗争之激烈实属罕见。
这两派系的主角分别是牛僧孺与李德裕,他们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互相打压,相互倾轧,有时为了反对而反对,只要他赞同我就反对,使得中央政策朝令而夕改,人民苦不堪言。这两派的权力斗争,在某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唐王朝的覆灭。
加速唐王朝灭亡的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藩镇割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把宦官干政、党争比如成一个人的内脏除了问题的话,那么藩镇割据就是十足的牛皮藓,属于慢性易复发的皮肤病。五脏六腑出了问题,可以经过调理慢慢恢复,而得了牛皮藓,那可是很难根治了。
而藩镇割据就是这样,每当中央政府强势时他们顺而听命,当中央政府势微时他们甚至直接跟政府唱反调,政府也拿他们没办法。再加上这些地方的征兵、赋税、徭役基本独立,俨然一个个土皇帝,中央政府不但得不到这些地方的支持还要拿出精力去防备他们,政令难行,国之不国。
事实也证明,唐王朝的覆灭也是因为藩镇过于强大,如朱温这个唐帝国的终结者就是在镇压黄巢起义中进行政治投机而取得高位得。
唐以武立国,以文而名于世,但是这种情况也之时从唐初到唐中,晚唐确实名不其实,尽管出现国很多中兴之主,如有着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家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就算是他也无力改变唐之衰退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