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为什么始终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

  安史之乱爆发前,群臣曾多次对唐玄宗预警,但唐玄宗始终都非常相信安禄山,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想起兵造反,保密工作很重要。但造反又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以瞒住一部分人,却总有一些精明人可以事先察觉出来。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起兵前就有很多人向唐玄宗发出了预警。

  最早判断安禄山要造反的人是名相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因贪功冒进导致损兵折将,张九龄认为安禄山有反心,要杀他,但玄宗本着爱惜人才的目的赦免了他。安禄山若死于军法,不算冤,但在距安史之乱还有二十年,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仅从相貌上就断定他要反,还真有些冤枉。

  天宝初年,安禄山逐步崛起,先担任了平卢节度使,后又兼任范阳节度使与河东节度使,此时他已有主动扩充实力的意识,反相已现。

image.png

  天宝六载,安禄山修建雄武城,上奏玄宗,让王忠嗣派兵协助,其实是想吞并这些军队。王忠嗣算是玄宗的义子,能征善战,忠心耿耿,身兼四镇节度使。为了防备安禄山,竟然亲自视察雄武城。

  当王忠嗣看到堆积如山的粮草与兵器,便起了疑心,因为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已被安禄山收拾得服服帖帖,哪里用得着修这么大的城池。于是上表玄宗,言明安禄山的反状。

  天宝十一载,杨国忠当上宰相后,一再上奏玄宗,声称安禄山必反,甚至与玄宗打赌,看安禄山敢不敢来长安。

  天宝十三载,对玄宗忠心耿耿的高力士也对玄宗说:“边将拥兵太盛,一旦出现祸乱,难以挽救。”同年,太子也上表玄宗,请求诛杀安禄山。

  然而,面对身边亲信的一次次预警,玄宗始终无动于衷,反而一次次给安禄山加官进爵,扩大势力。甚至将告发安禄山的人抓起来,给安禄山送去。玄宗对安禄山的这种信任,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为何会这样呢?

image.png

  史书记载,说“玄宗尤嘉其纯诚”,所以不疑心他。也就是说,玄宗被安禄山那种肉麻的马屁,虚情假意的忠心给骗了。加之安禄山确实能打。所以,玄宗才信任并重用他。

  然而,玄宗虽然年龄大了,但并不糊涂,不可能被简单的表象所蒙蔽,还是应该从玄宗主观意识上找问题:

  首先,大唐建国以来,从未出现过边将造反的先例,反而对皇权的威胁,大都来自宫廷内部的斗争。

  一百多年来,大唐的宫廷政变就没有停止过。开国伊始,便出现了玄武门之变。

  玄宗小的时候,奶奶武则天废除父亲李旦,囚禁他们一家;后来,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接着,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诛杀武三思;韦后毒死中宗,拥李重茂即位。

image.png

  而后,玄宗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发动先天政变,收拾了太平公主,这才坐稳了皇位。

  开元初年,玄宗与名相姚崇商议,为了巩固皇权,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罢黜功臣;二是控制宗室;三是整顿禁军。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这些措施效果非常明显,大唐皇权稳固,物阜民丰,玄宗感觉非常安全,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统兵大将造反这一出。没有经验,所以毫无顾虑。

  其次,四十年的太平盛世使玄宗非常自信,认为治理国家没有那么难,将朝政委任宰相;军戎交付边将,就万事大吉,自己好高居无为,享受生活。

  从天宝初年开始,玄宗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两件事上:其一,与杨贵妃享受艺术人生;在梨园与宜春院中沉醉于丝竹齐鸣,翩翩起舞的艺术氛围中;其二,思慕长生不老,信了“圣寿延长”、“万寿无疆”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还与道人方士配置丹药,修身养性,渴望长生不老。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心思花在了这些地方,花在国事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image.png

  第三,玄宗对当时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认识不足。

  当高力士对边将拥兵太盛,恐生祸乱的疑虑告诉玄宗后,玄宗思虑良久,才缓缓说:“朕自有分寸。”这是因为,玄宗觉得安禄山没有造反的理由。在玄宗眼里,安禄山只是一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看门狗,无非是为了让他更好的看门,多丢了几根骨头而已,能有什么大事!

  囿于时代与身份的限制,当时存在的府兵制变募兵制造成的军队私人化;节度使制度造成的边军膨胀;启用胡人将领造成军队的忠诚度降低等问题,玄宗都没有意识到。然而这些问题结合在一起,却催生了一场足以摧毁一个王朝的叛乱。

  综上所述,由于玄宗的主观认识不足,使他客观上充当了安禄山的保护伞,培养了大唐的掘墓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