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了叛乱准备了多少年?安史之乱为什么打了八年?
你知道安禄山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别看安禄山只造反了一年多,但他为此准备了十年,而且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够唐王朝喝一壶了。
与此相对的是,唐王朝的统治也是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晚年昏聩的唐玄宗几乎失去判断力,将唐朝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安禄山的“发家”之路
安禄山是胡人,原名阿荤山。父亲在他幼年时早逝,其母改嫁给安姓的突厥人,从此,阿荤山随了继父姓,改名安禄山。
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安禄山还是个语言天才,熟练掌握多门胡语,长大后没事就在边境上为客商充当临时“翻译”,30岁之后才投奔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下当了兵。
唐初的对外用兵一直处于积极的扩张进攻状态,到了唐玄宗,边疆形势发生了变化,唐关用兵转攻为守,并加强了边疆地区的军镇建设。
但是,这却给了少数民族壮大的机会,东部地区有东突厥、契丹、渤海国以及统一漠北的回纥人,在西部与西南边境则有崛起的吐蕃和南诏。
这些少数民族为了获取生活资源,经常袭扰唐朝的边境。尽管都是一些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对唐朝的统治构不成威胁,但是边关百姓却不堪其扰。
按照唐原有的军事建制,当游牧民族来袭时,必须上报至中央,由皇帝来完成军事部署,从指挥官的任命到后勤粮草的准备,都需要皇帝亲力亲为。这样一来,对于少数民族作战的时效性就大大滞后,等到唐兵反攻,黄花菜都凉了。
为了减少游牧民族袭扰,把威胁较大的游牧民族打得远离边境,使其在短期内无法发动新的侵扰,天宝元年,唐玄宗设立了10个节度使。
节度使的手里有一支机动部队,并且拥有军事指挥权,可以根据边境局势来随时组织军事行动,这样大大保证了边疆防御力量的时效性。这是唐朝增设节度使的初衷。
安禄山在张守珪手下工作很卖力,也确实很有能力。每次出战经常以少胜多,还能擒获不少契丹人,深受张守珪的器重,被其收为养子,封了偏将,这是安禄山的第一个干爹。
安禄山得意了一阵子之后,便马失前蹄,在攻打反叛唐朝的奚人和契丹人时,几乎造成全军覆没。按照大唐律例,当以斩首,然而有干爹的关系在,被鬼使神差的送到了京城长安。
唐玄宗也是爱才惜才之人,他念及安禄山立了很多战功,便赦免了他的死罪,免其所有官职,并让其立功赎罪。于是,大唐的定时炸弹开始计时了。
安禄山本非庸才,先是凭借军功当了平卢兵马使,随后便走上了一条腐败却非常有效的贿赂之路。御史中丞张利贞收了安禄山的好处,为其谋到了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之后安禄山又通过收买皇帝近臣,包括李林甫。李掌权后排挤朝廷文官,猜忌边境节度使,总之就是千方百计的打击其他人,以确保自己的位置不会变。他认为胡人没文化,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从而唆使唐玄宗重用胡人。安禄山就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虚报战功博皇帝欢心,最终当上了平卢节度使,成为雄踞一方土皇帝。
安禄山表面装做憨厚老实,内心非常狡诈,又有一张巧嘴,把唐玄宗哄得团团转。民间流传的故事可以说来当笑话。当了节度使第一次上京,就自编自导了一出忠君戏码。他对唐玄宗说,营州境内出现了害虫,他诚心祈祷,然后打北边来了一群黑鸟,一下就把害虫吃光了。唐玄宗听了之后,居然让他代替裴宽兼任了范阳节度使。
在此之后,安禄山非常注重与唐玄宗的直接联系,又是在朝廷安排他的耳目,又继续保持他在唐玄宗面前的憨直形象。一次,他见了皇太子故意不拜,随后说自己不知道太子这一官职。皇帝问他,你肚子怎么这么大,他说腹内别无其他,全是对陛下的一片赤胆忠心。可见,此人恭维的境界之高。
因杨贵妃得宠,杨家在朝廷也是横着走的。安禄山也不会放过巴结杨氏的机会,他适时地认了杨贵妃为干娘,自然唐玄宗就是他干爹,这也是他的第二个干爹。
果然背靠大树好乘凉,凭着干娘干爹,他又升任了御史大夫,之后一路绿灯,东平郡王,兼任河东节度使。
天宝晚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不仅将唐朝的半壁江山收入囊中,而且手下还有将近二十万能征善战的部队。相比之下,中央政权执掌的禁军不仅在人数上远远落后于安禄山,而且这些人几十年都没有打过仗。
所以,当安禄山起兵反叛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惊慌的不只是唐玄宗,估计禁军也捏了把汗。
安史之乱为何打了八年?
安史之乱发生时,唐玄宗和杨贵妃还在骊山华清宫纵情享乐。当他听到此消息时的第一反映便是,这一定是其他人诬陷安禄山而编造的谎言,然而当各方皆传来敌情时,唐玄宗不得不面对眼前残酷的现实,他的“好儿子”安禄山真的谋反了。
安禄山充分的准备
公元755年11月8日,安禄山在范阳打着诛杀杨国忠的旗号,正式起兵反判唐朝,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为了这一刻,他可谓装疯卖傻,经心策划了将近十年,所以,安禄山的起兵基础是雄厚的。自从他获得了唐玄宗的赏识,便借口防御外敌,大肆修筑城墙、储存兵器、囤积粮草,为日后叛乱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其次,在用人上,他也网罗了各色人种,储备了不少文武之才。他先是大量招募了少数民族的青年参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之后又任用了汉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
最后,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一大批精兵,集结了手下精兵达15万之多。所以,他一起兵便势如破竹,所到之处烟尘迷漫,杀声震天。沿途百姓见此阵势,非常惶恐。地方官员要么逃跑,要么投降,要么被杀,基本上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
仅用了十天时间,叛军就占领了河北地区。随后横渡黄河,进入河南境内,虽然受到了陈留守将张介然的抵抗,但以不足一万的兵力抵抗15万精兵,终因寡不敌众,陈留失守,近万将士也惨遭杀戮。
叛军几乎屡战屡胜,士气高涨,又用很短的时间便攻下了荥阳、武牢、葵园等地,直逼东都洛阳城。守城封常清同样敌不住叛军的疯狂进攻,最终洛阳也失守,东都的繁华经过安禄山的洗劫之后,变得面目全非,唐王朝的统治也更加走向穷途末路。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如若潼关失守,叛军直捣京师则指日可待。原镇守陕郡的高仙芝,和退败的封长清决定放弃陕郡,全力守住潼关。
安禄山攻下洛阳后,开始洋洋得意了,他把重心放在了自己的称帝上,只派了小股力量进驻陕郡指挥潼关作战。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建起了“大燕”政权,自称“雄武皇帝”,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作了天子的安禄山开始沉湎于酒色歌舞,逐渐失去了昔日奋斗的精神。他原计划以“闪电战”的方式拿下唐王朝,不想自己的部队在潼关遭遇了关卡,久攻不下的局面,将战争拖入了相持阶段。这样的形势令安禄山忧心忡忡,心争如焚。
但是有一个人比安禄山还急,这个人就是唐玄宗,且看唐玄宗面对“安史之乱”瞎指挥,不断将大好局势拱手相让给叛军。
唐玄宗晚年的政治腐败
唐玄宗是一个被劈成两半的君王,前半生活得通透谦虚,后半生堕入昏聩。玄宗晚年,身边有两大红人,杨国忠与安禄山。
这两人也曾欢快地玩耍过,两人还联手除去了大奸臣李林甫,之后杨国忠一跃成为当朝第一宰相,仕途之路达到了巅峰。
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便总想一劳永逸霸占着。杨国忠觊觎安禄山的能力,总想将其收归己用,但安禄山的野心更大,离开了杨国忠贴上了他妹杨贵妃,40多岁的人管30岁的女人叫“干妈”,安禄山也真是够拼的。
安禄山的发展势头,让杨国忠产生了大大的危机感,于是他没少在唐玄宗面前说老安的坏话,当然也说到了安禄山要谋反,结果都被老安破解了。
之后杨国忠对安禄山步步紧逼,先后铲除了安禄山在长安的耳目,重创了安禄山在长安城的势力。可以说,杨国忠的逼迫直接导致了安禄山的起兵。
当叛乱的消息传来时,杨国忠是很得意的,毕竟中了他的预言。而对叛乱,唐玄宗以往的精明果断都不复存在,只好找杨国忠来商量。杨国忠说了,对于乱臣贼子,众将士肯定不会与其同流合污,过不了几日就会有忠义之士去取了他的首级。轻敌是唐玄宗所犯的第一桩罪。
于是,唐玄宗于仓促间制定了防御战略,根据叛军路线,做了山西、河南的防御工作。在山西采用一线三点的部署,即以郭子仪、王承业、程千里为支点,组成一道防线。在河南也设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陈留(河南开封),由河南节度使张介然驻守,兵力1万。结果,如上所述,被安禄山15万兵碾压,防线被破。第二道防线东都洛阳,由名将封常清就地募兵6万驻守,结果如上所述,层次不齐的守兵同样无法抵挡叛军的进攻,洛阳沦陷。第三道防线陕郡(河南三门峡西北),由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5万兵驻守,结果战争形势不允许,高丢卒保车,选择了死守潼关。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的防御系统就只剩下潼关了。如果潼关守得住,对安禄山是极其不利的,很可能大大缩短安史之乱的时间。但是最终潼关并没守住,而且这“功劳”也得记在唐玄宗的头上。
唐玄宗听信谗言,一怒之下,犯了行军打仗之大忌--阵前杀将,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大将被唐玄宗处死,这无疑为潼关的失守,长安的安危,敲起了丧钟。阵前杀将是唐玄宗的第二桩罪。
高、封二人被杀后,唐玄宗启用了陇右节度使,有“常胜将军”的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并征募了8万余士兵增援。哥舒翰的战略方针是以守为上计,因为安禄山远道而来,经不起时间的丈量,一个拖字足以让其吃不了兜着走。物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安贼必自乱阵脚。
果然潼关在哥舒翰的手里固若金汤,持续了半年之久。同时,郭子仪与李光弼也接连挫败了叛军史思明部,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的交通线。判军东进又被张巡阻于雍丘(河南杞县),南下又被鲁炅阻于南阳,安禄山一时腹背受敌。
正当形势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时,唐玄宗又听了杨国忠的建议,要求哥舒翰尽快与叛军决战。改变战略方针,这是唐玄宗所犯的第三桩罪。
前有高、封二人的前车之鉴,哥舒翰抗命就意味着受死。硬着头皮出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后果,多半都是惨不忍睹的。20万大军出战与叛军在灵宝山西部平原展开激战,最后只剩八千余人退回潼关,很快又遭遇了叛军的攻城,哥舒翰战败被俘,变节投降。
潼关的陷落,长安城最终落入了安禄山之手,但是,他却没享用多久,便死了。公元757年正月,在严庄、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和宦官李猪儿的谋划下,安禄山被杀。从他起兵到死,时间也不过一年多,叛军的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唐玄宗与安禄山的较量,随着玄宗逃离长安,安禄山被杀,而宣告结束。所以,之后安史之乱的平判与唐玄宗没有什么关系,由唐肃宗接管了。
剧照 唐肃宗
权力的更替
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即位,严庄则独揽朝政大权。同样,唐玄宗离开长安之后也失去了手中的权力,其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即唐肃宗。至此,新的“君王”之间又拉开了一场较量。
不得不说,安禄山启用了一批精英良将,为唐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唐肃宗得知安禄山死后,便集结人马,拉开了帝国反击战的序幕。
郭子仪是在安史之乱中脱颖而出的唐军名将,在他的组织下,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残部逃到了邺郡(河南安阳),在蔡希德、田承嗣等将领的组织下,又纠集起了六万人马。
但是史思明不干了,自安禄山死后,史思明看出安庆绪不是唐军的对手,于是判离了燕朝。史思明两边不讨好,安庆绪想除掉他,唐肃宗也想除掉他,相比之下,他在安庆绪这边存活率更高,遂又再次倒戈。
公元758年,唐肃宗命九大节度使,集结步骑兵二十余万人,向邺城发起了总攻。但有意思的是,唐肃宗介于安禄山的教训,并没有为此次总攻设立统帅,而是安排了一个宦官去督战,美其名曰“军容宣慰处置使”,其作用与统帅是一样的。
这是唐军所犯的又一个重大错误,群龙无首,犹如一盘散沙,不过一帮乌合之众。结果也是如此,唐大军将安庆绪围困在一个弹丸之地,却久攻不下。那边却给了史思明一个机会,当他发现唐军的统帅是一个无用的宦官后,大胆与唐军展开决战,大败数十万唐军。
史思明打了胜仗后,便把安庆绪给杀了,回范阳自立为大燕皇帝,改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随后,他大举南征,又夺回了洛阳,随即时攻李光弼驻守的河阳。史思明也像当年的安禄山一样,信心满满地认为击溃唐军指日可待。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史思明的如意算盘被李光弼给牵制住了,就像当年在潼关,安禄山被封、高二人牵制一样。史思明被李光弼拖了一年零四个月,同样解救他的还是得靠唐朝的君王。
当年唐玄宗受杨国忠的唆使,时光一转,唐肃宗受宦官鱼朝恩的唆使,也是不断催促李光弼与史思明展开决战,结果也相似,唐军大败。
但史思明没有嘚瑟多久,就被儿子史朝义给杀了,之后史朝义篡取了燕朝的皇位。唐军这边也更换了皇帝,唐代宗即位。
至此,我们看到安史之乱期间,双方这种权力的更替相当频繁。对于双方而言,都不利于把握战机。比如,唐肃宗组织的平叛失利后,郭子仪成了替罪羊,被解除兵权。唐肃宗病重期间,又重新启用郭子仪,正当他全力征讨叛军时,又被新上任的唐代宗罢免。这也挺耽误时间的,重新组织一支新的部队,难道不用时间吗?
唐代宗上位后,兵分三路从不同方向大举围攻洛阳,史朝义实际根本调不动史思明的部下,无力抵抗,公元763年,史朝义最终自杀身亡,至此结束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总结:
安史之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之所以持续八年,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安禄山的精心策划,文武人才储备充足,这些战将对战争影响深远。
第二,唐玄宗晚年昏庸,身边没有得力的办实事的的干将,受杨国忠蛊惑,不断的错判形势,把机会留给了叛军。
第三,唐军不断的犯战略上的错误。
第四,权力更替太频繁,不利于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
第五,唐朝国力的衰弱,各方面影响力下降。
综上所述,通过安禄山的发家到起兵,再到安史之乱终结,总结了以上五点原因。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