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到19世纪有什么炮弹?不同的炮弹有怎么样的作用?
18到19世纪有哪些炮弹?不同的炮弹有什么样的作用?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随着欧洲航海时代的来领,火炮也开始慢慢进入到了欧洲人的视野当中。随着科技、技术、战术、组织结构等不断的进步,炮兵在战争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了。到了18世纪末期,人们已经不再将火炮视为只有君王才能玩得起的玩物。炮兵摆脱了中世纪行会般的角色,变得越发正规化、专业化,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也愈发重要。当时有人甚至假借拿破仑之口宣称:“上帝为拥有最好炮兵的一方而战。”
实心弹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炮弹是由铸铁制成的实心弹。在各类炮弹中,实心弹的制造最为简单,对包括野战工事在内的多数战场目标均有良好的杀伤效果,因而一般占炮兵携行炮弹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重达数千克的实心铁球是可怕的人马杀伤利器,炮兵通常喜欢用实心弹正面射击纵队和方阵,或是侧面射击横队。如果入射角度和高度适宜,一发实心弹往往能够像保龄球撞飞瓶柱一样连续击倒几十名士兵。俄国炮兵拉多日茨基描述的“一名士兵被削了头,另一名士兵的腹部被撕裂,第三名士兵没了腿”是实心弹肆虐过后再正常不过的景象。
对马匹而言,实心弹的威力同样可怕。撒丁王国军队曾进行过一次“活马实验”, 军中退役的老马被驱赶到一起模拟人类阵形,以1 马相当于2
人来计算伤亡,测试实心弹的射击效果。马儿们的悲惨死亡再次证明了实心弹在密集队列中的可怕威力。
活马实验推算所得人员死亡数量
较为“爱护动物”的法军则采用木板穿深作为人员杀伤效力的依据,根据穿透1 米厚橡木板相当于穿透46 人折算,其结果同样骇人。
跳弹
当时,使用实心弹展开跳弹攻击是炮兵最青睐的战法之一。一般而言,跳弹射击时火炮仰角相对较小,有时也会配备较少的装药,所以跳弹第一次落地时距离较近,但在干燥坚实的地面上,动能依然非常强劲的实心弹会再次飞起,形成多次高度较低的跳跃,造成长距离上的连环杀伤。沙恩霍斯特认为,跳弹射击适用于草地、沙石地面和土地相对平整的农田,沼泽、凹路、沟渠纵横或高低不平的农田则是不利地形。
跳弹同样具备强大的杀伤力,哪怕经过三四次反弹后也足以致命。即便是看似缓慢的、“像板球一样滚动”的实心弹,其威胁也不可小视。在1801
年的埃及争夺战中, 英军第92
步兵团的一名裁缝发觉法军打来的一发实心弹正在缓慢运动。他不知轻重地伸出脚,想让这个铁球停下,最终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丢掉了一整条小腿。在拿破仑战争中,此类悲剧可谓层出不穷。
榴弹
榴弹是榴弹炮与臼炮的主要弹种。它实际上是内部装满了火药的空心铁球。由于身管较长的加农炮膛压过高,容易导致榴弹提前破裂,通常情况下它只能由身管较短的榴弹炮和臼炮发射。炮手在射击前需要预判好飞行时间,确定引信长度,而后引燃装药,在发射的同时点燃引信。榴弹爆裂后产生的碎片对坚固目标影响有限,因此主要用于杀伤人员或马匹。
德鲁奥在瓦格拉姆。此役中法军动用了102门火炮集中轰击奥军
榴弹的理想目标是位于开阔地带的部队阵列,如果飞行时间拿捏准确,
榴弹在目标头顶前方不远处炸裂,其杀伤效果最为显著。当攻击目标为骑兵时,榴弹不仅会造成相当的破片杀伤,爆炸声也会对马匹造成惊吓。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炮手切割导火管时经常出现误差,榴弹可能会在空中炸裂,或者落地后仍未爆炸,这无疑会导致杀伤效果降低——各国都不乏奋勇熄灭未炸榴弹引信的勇士。此外,如果在空心铁球中灌入一些松节油、树脂、动物脂、硫、硝之类的易燃物及助燃物,便可制成用于纵火的燃烧弹。它常用于攻打城市、村落据点,可以破坏房屋、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在攻城炮兵落在后方时,燃烧弹和加热到红热状态的实心弹是少数能够给城市造成严重威胁的野战炮兵弹种。它们在腓特烈攻打德累斯顿、拿破仑攻取斯摩棱斯克的战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霰弹
霰弹则堪称绝大多数炮兵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目的在于杀伤接近炮兵的敌军人员。加农炮与榴弹炮都可以发射霰弹,但后者的威力相对较弱。霰弹一般最外层是圆柱形的薄锡罐,锡罐底部则为铁制,内部包括20—200
发直径在10—50
毫米之间的子弹。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锡制外壳随即破裂,子弹崩裂出去,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显然,这样的火力覆盖会给近距离上的密集队形敌军造成可怕的损失,但霰弹的构造也使得它在发射期间对炮膛伤害较大,奥军炮兵名将斯莫拉在《奥地利皇家与王家炮兵军官手册》中指出,崭新的6
磅青铜加农炮可以经受5404 次实心弹射击,却只能承受208 次霰弹射击。在18
世纪下半叶,很多欧洲国家用铁弹取代了霰弹里原有的铅弹,铁质子弹反弹能力较强,易于造成跳弹,有效增加了杀伤效力。由于子弹大小不同,霰弹可分为重霰弹①与轻霰弹两种:前者子弹数目较少,重量较大,能够实现较远距离上的有效杀伤;后者子弹数目较多,短距内效果更佳,但射程仅有前者的三分之二。
法军曾就霰弹射击效果进行测试,面对长35米(18法寻)、高5.8米(18法尺)的标靶,轻重霰弹分别交出了如下答案:
通常情况下,当炮兵也进入敌方步兵有效射程时,轻霰弹便能够达到最佳杀伤效果。在极近距离上,炮手往往也会采取双份霰弹或一份霰弹加一发实心弹(实心弹居后)的装填方式。这虽然会严重降低炮膛的使用寿命,但其杀伤效果却会大大增强。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蒂埃博就不顾炮兵军官的反对,采用霰弹加实心弹的装填方式,有效杀伤了奥军尤尔奇克旅。
当时的战术家一般认为,霰弹散布直径为其飞行距离的非常之一左右,并最终会形成一个类似弓形的四边形杀伤区域。英王德意志军团工兵军官米勒在他的《战争科学要素》中援引他人数据指出,奥地利霰弹每飞行91米(100码),其子弹的散布直径就要扩大6.1米(20英尺)。英国霰弹在飞行同样距离后,子弹的散布直径则会扩大9.7米(32英尺)。沙恩霍斯特则一如既往地提供了坚实的测试数据②:220米(300普步)距离上霰弹子弹散布直径为23米(75普尺),439米(600普步)距离上霰弹子弹散布直径为53米(170
普尺)。倘若120 人规模的连横队在150 米距离上遭遇炮兵射击,通过简单的计算便可以发现,
霰弹几乎可以将其完全覆盖。不过,霰弹的穿透力远不如实心弹,对纵队的杀伤效果自然也略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