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热河生物群发现远古穴居哺乳动物:距今约1.2亿年
据外媒报道,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两种新的穴居类哺乳动物,它们生活在约1.2亿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日前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描述的这些新物种虽然是远亲,但它们却独立进化出了支持其挖掘生活方式的特征。它们代表了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发现的首批“抓挠挖掘者”。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部门的研究员、这项研究的论文首席作者孟津(Jin Meng)说道:“关于动物为什么会挖到土壤里并生活在地下有很多假说。像为了抵御捕食者、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夏天不太热、冬天不太冷--或为了寻找食物来源如昆虫和植物的根部。这两具化石则是一种非常不寻常的动物化石,它们并不是近亲,但却都进化出了挖掘者高度专一的特征。”
据悉,这些哺乳动物的祖先化石是在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热河生物群这代表了白垩纪早期,约1亿4千5百万到1亿年前。其中一种是一种类似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被叫做tritylodontid,它是在这个生物群中被发现的第一种,其长约一英尺,被称为“中国掘兽( Fossiomanus sinensis)”。另一种成为“陈氏掘尖齿兽(Jueconodon cheni)”,这是一种极齿兽,是现代胎盘哺乳动物和有袋动物的远亲,它们在栖息地非常常见,其约7英寸长。
适应穴居的哺乳动物具有专门的挖掘特征。研究人员在这两种动物身上都发现了一些标志性的特征,包括较短的四肢、强壮的前肢和强壮的手以及短尾巴。特别是,这些特征指向了一种被称为“抓挠挖掘”的挖掘行为,主要是由前肢的爪子完成。
Meng表示:“这是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它证明了这两个类群有化石生命。这也是我们所知的热河生物群中第一例抓挠挖掘者。热河生物群是从恐龙到昆虫再到植物等多种生物的家园。”
这些动物还有另一个不寻常的特征:细长的脊柱。一般来说,哺乳动物从颈部到臀部有26块椎骨。然而,中国掘兽却有38块椎骨,比普通的多出12块,而陈氏掘尖齿兽只有28块。为了确定这些动物是如何长出细长的躯干的,古生物学家们转向了最近的发育生物学研究,他们发现这种变异可能归因于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决定了动物胚胎发育初期脊椎的数量和形状。在现代哺乳动物中,像大象、海牛和鬣狗,它们的椎骨数量也都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