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感器成为人类健康状态“监察员”

  柔性可穿戴电子由于具有较大的机械灵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满足人体对于设备的形变要求,可应用在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电子皮肤等设备的出现更是让柔性可穿戴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有分析指出,至2028年,全球柔性电子市场有望达到3010亿美元。

  柔性可穿戴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更为广泛,如体温监测仪、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心电检测设备等。其中,用于检测人体信息的人体传感器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微创中心研究员王磊团队成功制备出一种基于ZnO纳米棒结构的新型柔性织物基底压电压力传感器,相关成果发表于《纳米研究》。

  研究团队将纤锌矿晶体结构的ZnO纳米棒涂在纱线上,与PVDF膜结合作为织物基底赋予传感器压电效应。“实验证明,传感器在0~2.5kPa压力范围内的灵敏度为0.62V/kPa,开路电压高达11.47V电传感器。”王磊表示。

  以纤维材料作为织物基底的人体传感器,能让医学可穿戴设备更具透气性、透汗性等功能,更加贴合人体皮肤。团队制备的传感器可用于实时监测人体各类运动信息,如手腕的弯曲、放松运动,和每个手指的弯曲、拉伸运动,在监测人体健康状态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人体信息的“监察员” 

  作为医学柔性电子部件,人体传感器就像人体信息的“监察员”,起着检测信息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为电生理传感器、生化传感器,以及检测运动信息的人体传感器、仿生传感器、多参数传感器等。

  不同类型的人体传感器通过感知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人体内的各项功能信息,将其按一定规律变转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帮助评估人体健康状态。2008年,深圳先进院组建医学微系统实验室,针对医学柔性电子前沿领域重点与难题进行研究。

  以检测人体运动信息的传感器为例,通过检测人体内的各项功能指标,帮助评估人体健康状态。“就像中风患者,通过检测人体运动信息的人体传感器可以检测出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其运动机能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评判病人的恢复情况。”王磊说。

  柔性可穿戴设备在帮助人们健康管理、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存在着个人信息泄露、安全隐患等问题。而人体传感器同样可能存在数据安全隐患,数据误差可能造成设备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误判,对此,王磊团队自主设计了一套人体通讯系统,用于保证人体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提高传感器收集信息的能效。

  紧跟前沿 双向转化 

  当前,随着柔性电子、仿生材料、AI、5G等技术的发展, 医学领域的柔性电子设备如多参数集成汗液传感器、皮肤柔性可穿戴系统、电磁脑调控及血糖检测、仿生自调节助力系统等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

  深圳先进院团队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在医学柔性电子领域实行双向转化。一方面,与学术前沿技术相结合,解决核心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寻找临床应用路径,实现研究成果转移转化。

  以连续血糖监测设备为例,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1.16亿,位居全球第一,每年直接和间接用于糖尿病的花费将近1000亿元,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重要健康问题。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可以连续监测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帮助患者调控饮食、运动和用药的规律,国内对该研究领域鲜有布局。

  在此前的研究中,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微创中心聂泽东、王磊团队基于人体血糖波动会引起人体自主神经变化,从而影响到心电图、脑电图等生理信号的变化,建立可穿戴生理信号与血糖波动的关联,实现一种无创的血糖波动检测,在糖尿病前期筛查、糖尿病人筛查、连续血糖监测、高低血糖预警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积极探索基于新材料的织物执行器、触觉传感器、静电驱动器等创新微器件,及相应分析方法的临床应用路径,并分析穿戴医疗设备和手术机器人产品更新换代的核心技术瓶颈。目前王磊团队已在手术机器人、呼吸机智能通气等医疗器械领域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1-3322-2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