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帆船:500年前的核动力航母
14世纪,南北两种船开始融合:北方的船体结构+南方的风帆操控。15世纪,葡萄牙人招募能工巧匠,改进出卡拉克和卡拉维尔。前者坚固高大,适合海战和货运;后者轻快灵活,适合探险和侦察。
1521年3月,一根高耸的桅杆,戳破了东方的海平线。就像一只大鸟,翅膀鼓满了风,飞越半个地球——西班牙帆船,时代的奇迹,亚洲的噩梦。
2021年3月,西班牙人又来了——一艘训练用的四桅老帆船,为纪念首次环球航行500周年,重访菲律宾。可惜汽轮机时代,4根桅杆显得颇为累赘。
我们忘记了以风为马的日子,也忘记了,500年前欧洲大帆船是妥妥的高科技,堪比今天的核动力航母+六代超音速战机。
两百多艘打不过一艘
1498年,葡萄牙舰队第一次来到印度。仅用20年,他们就扫平群雄,占领所有大港口。
麦哲伦带舰队环游世界,就喜欢邀请沿途土著上船参观,炫耀武力。那时候,欧洲人只要在海岸上架起大炮,就能征服一个国家。亚洲武力之孱弱,令人惊讶。
1504年,印度西海岸的强国卡利卡特,组织了8万人和260艘船,进攻葡萄牙的150名守军和4艘船。打了7个月,葡萄牙人一艘船也没损失,卡利卡特最终败退。
1526年,卡利卡特的50多艘船,围住了葡萄牙两艘船,开了几千炮,没伤到葡萄牙船的筋骨;葡萄牙人轰一炮,印度人就沉一艘船。
1596年,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国,用240多艘船,围住了一艘葡萄牙船。猛攻3天无果。最后亚齐人只剩下40艘完好的船,悻悻而退。
麦哲伦的5艘船,4艘“卡拉克”,1艘“卡拉维尔”(卡拉克的轻型版)。就好比当年的航母和超音速战机。
再打个比方。如果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一辆大巴;卡拉克就是坦克;卡拉维尔就是悍马吉普;欧洲人常用的另一种瘦小的“划桨帆船”就是越野摩托。
麦哲伦身后几十年,卡拉克又演化成盖伦船,别名西班牙大帆船,表现更稳定,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还在唱主角。
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就是靠卡拉维尔和卡拉克远洋航行。它们一出现在印度洋,就令亚洲人啧啧称奇。
南船北船合成大帆船
500年前,亚洲的许多手工业产品胜过欧洲;但高端造船工业却是由欧洲人垄断。近代帆船有两大源流。一是地中海。古埃及、迦太基、希腊、罗马,先后执造船业之牛耳。公元1000年以后,威尼斯的划桨大帆船,又快又结实,在地中海所向披靡。同时,阿拉伯人开始引入三角帆,比传统的四方帆更灵活,甚至可以逆风行进。桅杆也从一根增加到三四根。二是北海。一两千年前的北欧海盗引入龙骨+肋骨+叠层木板结构,特别结实。后来又发展出了速度慢的大容量货船。为了海上打仗射箭和扔石头压制敌人,他们在甲板上垒起了高楼,一层层往上盖,搞出了三四层甲板。
14世纪,南北两种船开始融合——北方的船体结构+南方的风帆操控。15世纪,葡萄牙人招募能工巧匠,改进出卡拉克和卡拉维尔。前者坚固高大,适合海战和货运;后者轻快灵活,适合探险和侦察。从此,欧洲人才敢穿越大洋去寻找印度。
14世纪开始,热那亚和卡斯提尔赶上了威尼斯;15世纪,葡萄牙成了造船新星;又过半个世纪,荷兰和英国成为领头羊。
亚洲也能造大船,排水量数百吨的屡见不鲜。但和欧洲船一比,就像民品比军品。前者经济实惠;后者皮实悍勇。
亚洲最结实的船是阿拉伯帆船,但比起欧洲大船就有些原始简陋。而东南亚的戎克船(中国人叫广船、福船)更单薄。它用便宜的木料,结构简单,用廉价的肋板来加固船体,用竹条做百叶折叠窗式的方帆,造价只是欧洲大帆船的零头。
戎克船不太敢远离岸边,因为经不住太大风浪,也不敢把重炮搬上船。它的结构只能安装一层甲板,面对高耸的欧洲舰楼,毫无还手之力。它的竹条硬帆,面积和操控性都远逊于欧洲的麻制软帆。
总之,欧洲船更高级,也更昂贵,苏格兰一艘1511年下水的豪华炮舰,每年运行费用就要花去国库的十分之一。欧洲船的操控也很复杂。
而戎克船便宜,容量大,生手也能操纵。葡萄牙人也喜欢用戎克船在东方海上运货。
模仿得了结构却模仿不了工艺
印度和东南亚人从未造出欧式大帆船。
大帆船涉及许多部门,许多工序。欧洲优势是各环节几百、上千年的积累。船的结构可以模仿,但工艺学不来;勉强造出来,下水也得散架。
何况还有材料问题。欧洲人用优质硬木造船。钢铁蒸汽时代之前,他们一直在满世界寻找优质硬木,并且垄断产地。亚洲没那么多硬木。
硬木不太适合榫卯,要用优质价廉的铁钉铆接,500年前欧洲铁钉的产量和质量,亚洲也赶不上。
很多技术需要配套体系,比如英国人用铜制覆板,一举解决船壳被生物蛀坏的问题。法国人想要仿制,还不得不引进英国的工匠和设备,以轧制铜板、制作铜螺栓和铜紧固件。难以想象,印度人如何才能仿制成功。
日本倒是曾成功仿造过一次。英国人威廉·亚当斯流落在日本,为德川家康效力,在他的指挥下,日本1604年造出了一艘大帆船,穿越太平洋航行到了墨西哥。但是日本很快闭关锁国,没有再造第二艘。
麦哲伦的5艘船,携带了3门重炮,几十门轻炮,就敢挑衅任何亚洲对手(当然他得躲着葡萄牙人走)。但在欧洲,他就排不上个儿了。
同时期,意大利的划桨帆船在船头底部添置了重炮,用木制滑轨缓冲后坐力。头冲敌舰开炮,犹如一记重锤击碎对方的下体。(不过随着地中海地位的衰落,威尼斯和它的划桨船走进了死胡同)
而英国、荷兰等国家,开始在舷上开出炮洞,侧向轰击。英国1512年下水的一艘军舰携带43门重炮和141门轻炮,炮总重100吨。
在欧洲,造船技术的竞争是残酷的。有研究者指出,14世纪开始,欧洲造船技术淘汰速度堪比当今高科技行业。15世纪,印度人初见欧洲舰队时的武力差距,在接下来几个世纪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
亚欧差距不仅在制造
亚欧差距不仅在制造。即使用原装欧洲船,印度海军还是怂了。
1507年,威尼斯人担心葡萄牙人抢生意,怂恿埃及人出钱买了6艘卡拉克、6艘划桨帆船。先拆成零件,再运到红海组装起来,连同1000多名欧洲和奥斯曼雇佣兵,送往印度,援印抗葡。
不到2年,印度人就赔光了这笔资产。最大的原因,是印度人不善使用西洋船。几次海上对抗,印方帆船摇摇晃晃,用最新式的欧洲火炮,却打不中敌人;而葡萄牙人炮虽然小一号,却能干扰和克制住对方。
这就像苏联坦克在苏联人手里,是踏平欧洲的钢铁洪流;卖给伊朗和伊拉克人,却被当成固定炮台用。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的海战水平,是几百年练出来的。他们很早就习惯了跳上敌舰,近身肉搏,血溅三尺。欧洲高烈度的战争,早就淘汰了所有意志力不足、训练不精的部队。
1340年,英法舰队一次对战,被评价为“极其污秽和恐怖,比陆战残酷多了,因为没法逃跑也没法撤退。”射出的箭像云一样落下来,人们站在舰楼上扔石头。当天法国人死了将近2万。
1571,著名的勒班陀海战,欧洲总司令问他的参谋,什么时候开炮合适,回答是:“要近到敌人的血溅到我们身上。”那一仗,鲜血和碎木头覆盖了大海,土耳其人死了3万人。
这样惨烈的冲突,麦哲伦时代的亚洲海军是想象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