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心理应急志愿服务队心理应急志愿工作指南
科普中国心理应急志愿服务队
心理应急志愿工作指南(试行版)
(2021.1)
一、应急状态下的常见心理表现
1.一般个体的常见心理与行为表现
(1)情绪表现:与平时比,持续时间更长或程度更深的情绪反应,包括:焦虑、紧张、烦躁、愤怒、对事物缺乏兴趣、无助、无望、痛苦、多次哭泣等。
(2)躯体化表现:出现与躯体疾病无关,且在疫情前没有的躯体不适,包括:头痛头晕、心率加快、胸闷气急、入睡困难、失眠、眠浅易醒、多梦、早醒等。
(3)认知表现:认知功能的改变,包括: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减退;认知偏执,爱“钻牛角尖”,观点固化,拒绝接受外界信息,改变观念、看法;灾难化思维,过度夸大事件的负面后果;强迫思维,如反复回想与疫情有关的事,难以摆脱,产生痛苦感,干扰正常生活;认知偏差,比如选择性关注负面信息,选择性遗忘正面信息等。
(4)人际关系的负向改变:与人相处时变得敏感、易怒、易激惹,卷入更多的人际冲突中;相比于疫情前,变得不愿与人建立联结,逃避人际关系等。
(5)行为改变:过度消沉,如明显比疫情前懒散,无法维持个人卫生等;冲动行为,如冲动购物、过量抽烟饮酒、沉迷赌博等;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清洁;陷入加重情绪问题的不良生活习惯等。
2.几类特殊人群的常见心理表现
(1)确诊患者
认知:灾难化的意识可能特别重,认为生病是老天不公平,可能将工作人员正常的严肃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变得敏感、多疑、容易较真;有的人会过度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了生病和被隔离。反复想不恰当的问题和事情,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甚至少数人会否认疾病。
情绪:对突然到来的人身自由限制,感到恐慌、慌张、不知所措;对被限制感到愤怒、抱怨;对健康、家庭、财产、工作和未来等过于担心;害怕死亡;感到沮丧、孤独、被抛弃。
行为:有些人会反复洗手,挑剔环境卫生,拒绝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反复确认是否安全,挑剔病友或医务人员的行为;有些人拒绝服某些药或要求使用某些药物;拒绝病房活动;有些人变得过于依赖家人、医生;有些人因为小事而采取冲动过激行为。
躯体:原有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加重,表现出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不符合的阵阵胸闷、气促、失眠、食欲不振等。
(2)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
疑似患者面临在被告知病情时,往往会经历艰难的心理应对过程,在确诊前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愤怒、悲伤绝望、攻击、被动攻击、麻木等心理行为反应,这是我们在面对危险或压力时的正常心理反应过程。在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型下,基于不同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资源的利用、情绪状态、认知特点,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出现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严重者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或精神问题。
密切接触者一方面直接接触过感染者,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防护意识和知识,得知自己直接接触过感染者后,出现焦虑不安、恐惧、自责、愤怒、后悔、侥幸心理等,这都是自然和正常的心理反应。而反刍思维会使他们反复回忆与患者接触的细节,加剧负性情绪体验。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则会产生疑病症状,并出现反复清洗消毒等强迫行为。加之后续会被医学隔离,其原有生活、工作秩序被打乱,行动和社会交往被限制,且病情发展方向不明,因而会更多地表现出焦虑、恐惧、沮丧、绝望等情绪反应和一些适应性症状。有研究表明,在SARS疫情期间,隔离观察者中有93.87%存在焦虑症状,有91.17%存在恐惧情绪。在负性情绪支配下,密切接触者对事物的看法也容易发生扭曲。一些人容易过度担心患病,过分关注和夸大事件的消极结果,甚至出现乱吃药的行为;也有一些人则过度乐观,盲目认为自身不可能感染而擅自离开隔离场所。
(3)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关联人群(如家属、同事、朋友等)
对于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家属,疾病的冲击更大些,因为这意味着这些家属可能正在或将要被隔离、无法探望关怀、无法第一时间得知病情信息等,不确定性通常易使人陷入胡思乱想,引发沮丧和焦虑。对于某些危重症患者家属而言,可能不久之后会听到患者生命垂危甚至去世的噩耗,而病逝患者家属可能需要面对无法安排临终前见面和(或)遗体告别的现实。这些对于家属来说,这将是情感上非常难以接受的事实。因此,患者家属在一段时间内可能经历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神经过敏等心理和躯体不适,继而可能出现失眠、多梦、眠浅易醒等睡眠障碍,也可能出现神经衰弱和急性应激反应症状。患者的同事与朋友也可能有恐慌、担忧、低落等情绪反应。
(4)儿童青少年
婴幼儿(0~6岁),年龄越低对“危机”的理解越不深刻,危机本身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主要抚养人因病隔离,或家长和周围的人表现出过度的焦虑,部分儿童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低幼儿童的焦虑表现可能表现为:作息混乱,饮食变差,特别黏人或冷漠,哭闹不止,重复的动作(如吮指),发育倒退(原本可以说10字的句子,变为只能说单词、叠字等;本来会自己解便的儿童频繁尿床、尿裤子等等)。
儿童(6~12岁),对疫情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样,与疫情的距离决定儿童的反应。往往儿童不会主动寻求疫情的信息,但如果主要抚养人因病隔离,或家长和周围的人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儿童往往也会焦虑,表现形式多样:如过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脆弱、容易哭泣、莫名的烦躁、易激惹、反复地洗手、什么都不敢摸不敢碰、睡眠差、入睡困难、容易惊醒、黏人等。
青少年(12岁以上),年龄越大的青少年应激反应越接近成人的反应,可以参见成人的应激反应。但需要注意,青少年处在学业压力最大的阶段,不要忽视青少年对学业的担忧。
(5)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自身的免疫功能也会逐渐下降,生理机能开始退化,躯体疾病逐渐增多。由于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比较容易产生孤独、空虚、焦虑、抑郁、疑病、失眠等心理问题。本次疫情发生后,下面这些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紧张、焦虑:老年人的记忆力、注意力、逻辑、分析、表达能力等逐渐下降,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格外关注,在此次“疫情”中,他们同样更容易担心自身被感染,情绪紧张、恐惧,出现食欲不振、夜不能寐,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疑病:部分老年人,尤其是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老年人,容易产生疑病现象,过分关注身体上的微妙变化,并将这些不适与“疫情”联系起来,个别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类似妄想症状。
抑郁:自我隔离、居家不出门时,容易出现悲伤、绝望、无助,做什么都没有兴趣和动力,对此次疫情控制没有信心,不知是否能平安顺利度过,担心自己或家人会被感染等,个别严重者可能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固执:因为对疾病认识不清,思想固执死板,观念保守陈旧,且“封建迷信”,不相信科学,反而去“求神拜佛”,认为有“神”保佑等。有的老年人甚至不接受“戴口罩”的自我防护措施,侥幸而又固执。
3.应急状态下常见的极端行为信号
常见的极端行为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显著改变。
(1)性情变化,个性与情绪截然不同,比如外向变内向、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焦躁不安、恐惧、经常哭泣等。
(2)行为变化,突然开始不去上学,突然抽烟喝酒或沉迷网络,突然与人中断联系等。
(3)环境变化,经历了家庭或生活环境的重大变故,如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等。
(4)财务变化,将自己的钱财和物品给予他人。
(5)身体变化,罹患重病或疾病迁延不愈等。
(6)言语变化,突然开始谈论死亡、生命的意义及伤害自己的方式等,或者直接表达“不想活了”“活着有什么意思”“我死了可能会好一点”“我想自杀”等。
二、心理应急志愿服务常规工作
1.应急科普工作
(1)互联网应急科普
网络/线上应急科普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形式有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上的专栏、文章、电子书、音频、视频、授课、在线问答互动等方式传递心理健康相关信息。科普信息发布的主体可以是国家权威机构、精神病学及心理学相关团体和组织,或有专业背景的个人。网络科普的优点有信息更新速度快,内容和形式创新多,传播范围广,受众人数多,信息的获取可由受众自主选择,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缺点在于,以组织和个人为主体发布的科普内容由于信息审核机制不完善,可能出现纰漏和谬误。
(2)传统媒体科普
传统媒体也是心理科普的重要渠道,比较适合的传统媒体渠道有电视、广播、报刊(包括电子版报刊)等。传统媒体群众基础好,内容可靠权威,人群的接受度和信赖度高。切实可信的传播内容本身就能安抚情绪、稳定民心,有利于塑造理智、冷静、实事求是的情绪大氛围。传统媒体科普的主要受众为居家隔离的人群,其对年长者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更高。
(3)线下应急科普
线下心理科普的涵盖面较广,可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一对一科普宣传,适用场景如社区工作站、小区检疫处、道路关卡等。
②户外媒体科普,如灯箱灯牌、公益广告位、横幅、LED屏幕投放等。
③发放或张贴科普性质的宣传单或手册等。
面对面科普宣传的人力需求大、聚集度高、传染风险高,因此不建议在目前情况下开展长时间的面对面科普,如线下授课、讲座、心理支持团体等。短时间的简单科普可以在社区工作站、小区检疫处、道路关卡等处进行,但需注意人员防护、持续时间也尽可能短,以分发书面资料或介绍获取科普信息的渠道为主,而非直接传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可以灵活运用二维码等无接触式电子方式推广宣传。
户外媒体科普可以使用标语、口号等精简但振奋人心的语言,缓解人群的情绪压力。在乡镇农村,横幅的使用更为便捷。简明易懂的横幅宣传也能提高人群的防疫警觉性,同时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人“行动上紧张,心态上放松”。
在网络不便的情况下或有重要科普信息需要传达时,发放或张贴科普性质的宣传单或宣传手册也是一种可行方案。宣传单或宣传手册可以张贴在人流量较大处,或设置取用点以便随取随用。
2.指导心理自助工作
受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与之前有了很大改变:出门次数变少,外出需全副武装,回家后需清洁衣物和暴露的皮肤;大多数购物、休闲、公共娱乐场所关闭,购买生活用品也没有以前便捷;部分道路封闭,不能随意出城、出村等。这些措施不免让人感觉紧张、压抑,有时会不满、不耐烦,甚至会发火、生气;与此同时,发泄、娱乐、人际往来的途径又显著减少。因此,向大众传播心态调节的有效方法,指导开展心理自助,是应急心理服务的关键,以下为心理自助工作的要领:
(1)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节奏,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对于受疫情影响想做却无法做到的事,可以寻找类似事物代替。比如,无法与三五好友相约吃饭聊天,那么可以通过视频群聊天,各自分享在家的趣事、消磨时间的方法,相互倾诉陪伴;无法外出旅行,那么可以先做攻略,搜集美食、美景信息,等疫情结束、交通恢复再踏上旅途。世界上不缺少乐趣,而是缺少发现乐趣的眼睛。
(2)适量获取疫情相关信息,少看易引起情绪强烈波动的信息。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专门用来看疫情的相关新闻,其他时间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取更多不同信息,比如电视、书籍、电脑、广播,也可以与家人朋友说说话,从他人身上常常也能获取不一样的资讯。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开阔心胸,虽然“宅”在家里,但心态和精神可以是放松的、自由的。
(3)获取和给予人际支持,与家人、同事、朋友以及其他亲密的人保持联络,沟通情绪和想法,互相支持。
(4)注意情绪、认知、身体状态。在感觉不太舒适时,可以用“安全岛”技术、容器技术、蝴蝶拍技术、呼吸放松训练、转向技术、光柱技术、身体扫描、肌肉渐进式放松训练等进行心理自我调适。
除了指导公众心理自助的基本原则,开展应急心理志愿服务工作中,传播实用的心理自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工作中的常见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技术见附录。
3.心理热线应急咨询服务
(1)热线应急咨询服务具有两个重要要素,一是“热线”,二是“危机”。
①对热线干预而言。它缺失了人们在日常交流过程中,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的信息。通常人们的面部表情、目光的接触,动作姿态、手势和彼此的空间距离等传递着65%的信息。而“热线”干预丧失了所有的非言语信息,干预的功夫全集中在了“听”和“说”上,难度很大。
②对危机而言。据统计,热线危机干预比例中有很高的部分属于高危来电,这就意味着来电者的情况可能十分恶劣,此时干预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来电者的性命。当然,在疫情期间的热线电话多数应该是困惑问题、担心问题。热线危机干预要达到的目标依次是:一是为来电者提供情感宣泄的途径,缓解心理危机;二是帮助其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术;帮助其实现自我成长。
(2)接听热线的技巧有:
①话筒的使用。放置于离嘴10~15厘米处,既能使来电者听得清楚,又能确保录音效果。
②发音技巧。用腹式呼吸;言语慢而自信;言语要发自内心。
③制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通过用词,语调和讲话方式,建立来电者对接线员的信心和信任。要记住,第一印象形成于通话的前15秒。
④使用标准问候语。通常是这样:“您好!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您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⑤对探询接线员私人信息的回答,可以告诉他自己的性别;在对方询问年龄或其他私人信息时,通常不正面回答,而将自己描述成“经过培训的热线电话接线员”,若对方穷追不舍,告诉对方这是接线员守则不允许透露的;只有在讨论用药时才能告诉对方自己的专业情况。
⑥使用类似的声音。在接线员开始时就应与来电者的声音相匹配;如果声音平缓而悲伤,接线员应轻声说话;如果对方声音愤怒而响亮,接线员应接近其声音但音调稍低;慢慢地,把自己声音调到正常水平;来电者会自动匹配接线员。
⑦使用来电者的用词。如来电者:“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接线员:“您已经制定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吗?”可采用适当的方言表达,但不鼓励用贬义词或不干净的词汇。
(3)干预的技巧有:
①倾听。在接通电话的前5~10分钟耐心倾听来电者讲述情况。在此期间尽量不打断,除非有需要澄清或引回主题的时候。运用简短的回应,如“嗯,然后呢”等。回应时的语调应表现出关心。不要为了填写记录而急于转换话题,而应就来电者的话题直接进行追问,以深入了解问题。
②澄清。当谈话偏离问题的重点或者来电者言语表达杂乱时,要帮助其陈述自己的事情和感受。比如询问“你看我这样理解是否准确”。
③正常化。让来电者知道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正常的,如“任何人在你的遭遇下都会觉得生活变得没有希望了”。要注意的是,正常化来电者的感受,不要正常化他的行为,即悲伤是可以的,但伤害自己就不对了。
④简短重述。这是共情的重要技巧之一。指对来电者所谈内容及其感受的简短反馈,目的在于传递出对来电者的理解。如“你的意思是说……”“听了你诉说,我的理解是……”等等。
⑤发问。发问包括两种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前者是较常用的方式,可以鼓励来电者继续说下去,譬如:“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那令你有什么感受”等。后者是直接的、具体的回答,用于澄清事实,或用于抑郁或自杀危险程度的评估,譬如:“在你家中是否有安眠药”或“你最近两周经常失眠吗”等。
⑥沉默。沉默可以给双方一个思考的时间。无论来电者陷入沉思还是因为情绪体验过于强烈而沉默不语时,不要试图用发问或者找话题来填充沉默。当然,过长的沉默应避免,否则会给来电者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⑦此时此地。指关注的核心是来电者目前的困惑与应对方式,着力于解决当下问题。因为危机是有时限性的,若来访者安全渡过了最焦虑无助的时段,危机也就能转化成一般心理问题。所以缓解或化解目前的心理危机,保证其性命的安全是热线危机干预的直接目标。
⑧确定首选问题。来电者或许有不止一个问题困扰着他,接线员需要找出最核心的那一个,并在这次来电中集中解决这一个问题。因为接线员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解决了核心问题,来电者的焦虑能降低很多,并且可以看到希望,危机也能因此化解。
4.转介处理
面对求助者,当问题已经超过能处理的程度与范围时,应寻求专业医师的协助,而非自己试图治疗。因此,心理应急志愿服务不仅是被动的阻止自杀,也会主动积极的协助转介处理,转介后需持续的关怀个案,并再次评估个案的自杀风险,直至结案为止。
(1)若有以下的情形就可尝试进行转介:
怀疑可能具有潜在的精神疾病者
有自杀或自伤的身心问题
问题超乎助人者的能力
社会资源或支持不足够
(2)在协助个案进行转介时,有以下的建议:
向个案保证隐私之安全与尊重个案的意愿。若个案有强烈自杀意念,务必强调转介后由医疗团队一起协助的重要性。依个案特性提供适切的资源或协助其转介。如为转介至医疗院所,可评估个案平时就医习惯,询问是否有较习惯的就诊医疗院所与固定的主治医师。若原本已在精神科就医,则建议继续在原医院治疗,并鼓励个案主动与医师沟通情绪变化。
转介个案就医时,建议以电话或其他方式告知被转介的医师有关个案的特殊情况,以加速个案的转介与处理过程,并于事后向个案或受转介对象了解处理情况。
三、心理应急志愿工作注意事项
1.科普中国心理应急志愿服务队全面负责各项工作,各服务站点和志愿者要接受相关管理和指导。
2.心理应急志愿服务的各项工作要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积极配合国家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各项指令和要求。
3.心理应急志愿工作者要发扬志愿服务精神,须同时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保证身心处于良好状态。检视自己投入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的动机,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
4.心理应急志愿工作需要专业胜任力,包括但不限于接受心理应急志愿服务培训、具备与防控疫情有关的基本医学知识、接受处理心理危机的基本训练等,同时要求心理应急志愿工作者在已经接受过专业训练、有实践经验及自己擅长的领域提供服务。
5.心理应急志愿工作是心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以避免对方受到伤害及维护其最大福祉为基本出发点,须遵守相关工作伦理要求。
附录:常见自我调节技术
1.蝴蝶拍技术
① 适合情况:
情绪烦躁、焦虑或沮丧。
内心不安,缺少安全感。
睡前焦虑。
② 如何练习:
交叉双臂放在胸前,双手指尖可以触到锁骨和肩膀之间的区域。
双眼可以闭上或部分闭上,看着鼻尖。
双手交替轻轻拍打,模仿蝴蝶扑扇的翅膀。
深呼吸,并在这个过程中去觉察你脑海中的事物或身体的感觉。
这个练习可以在1~3分钟内完成。
③ 技术要点:
双手在拍打的时候,速度要慢,就像母亲在安慰受惊的孩子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保持安静、专注。
2.安全岛技术
① 适合人群:
适合轻中度焦虑,体验到持续性的不安全感、恐惧感的人群。安全岛技术通过想象的方式,给自己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在内心开辟一个稳定安全之所,让不安的心有一方休息之地。
② 如何练习:
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保证不会被别人打扰。
放松地坐下来或者躺下来,总之找一个你最舒服的姿势。
慢慢闭上眼睛,如果闭上眼睛让你感到不安,也可以尝试微微睁开眼睛。
在内心深处,寻找一个令你感到绝对舒服和惬意的小岛,它可以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也可以是你想象出来的岛屿。直到这样的地方慢慢在自己的内心清晰、明确起来。
你环顾左右,看看是否真的感到非常舒服,感到非常安全,这是不是确实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完全放松的岛屿……
你看见了什么?
你听见了什么?
你闻到了什么?
你的皮肤感觉到了什么?
你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呼吸怎么样?
腹部感觉怎么样?
请你尽量仔细地体会现在的感受,这样你就知道,到这个地方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你应该感到完全放松、绝对安全和非常惬意。请把你的安全岛规划成那个样子。
如果你在你的安全岛感觉到绝对的安全,就请你用自己的躯体设计一个特殊的姿势或动作,用这个姿势或者动作,你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来。以后,只要你一摆出这个姿势或者一做这个动作,它就能帮你在你的想象中迅速地回到你的这个地方来,并且感觉到舒适。比如你可以握拳,或者把手摊开,以后当你一做这个姿势或动作时,你就能快速达到你的内在安全岛。
请你带着这个姿势或动作,全身心地体会一下,在这个安全岛的感受有多么美好。
撤掉你的这个姿势或动作,平静一下,慢慢地睁开眼睛,回到自己所在的房间,回到现实世界中。
③ 技术要点:
“安全岛”是一个自己感觉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它不是指一个实际的地点,而是在我们自己的想象世界中建立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你曾经到过的地方,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你能想象的地方。这个小岛受到了良好的保护,有一个安全的边界。未经你的允许,其他人是不能进入这个地方的,这里只有你一个人可以来。如果感觉到很孤独,也可以找一些有用的、友好的物件或小动物带着。这里只有好的、保护性的、充满爱意的东西。
想象中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充分调动你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去创造这个地方。
不被打扰的环境,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一点点耐心去想象。
当自己在使用这项技术的时候,如果效果不太理想,请寻求相关音频,在音频的指导下做这个练习,如果效果仍然不理想,请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3.腹式呼吸法
① 适合人群/情况:
适合所有人群,特别是初学者。
②如何练习:
仰卧或舒适的坐姿、立姿,放松全身。
深吸气,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鼓起肚子)。
慢呼气,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回缩肚子)。
每次5~15分钟,每天练习1~2次。
③技术要点:
呼吸要深长而缓慢,尽量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身体好的人,屏息时间可延长,呼吸节奏尽量放慢加深。身体差的人,可以不屏息,但气要吸足。
4.焦虑感知策略技术
①适合人群/情况:
突发事件后焦虑,紧张,不安
②如何练习:
接受焦虑:同意接受你的焦虑,欢迎它。抵抗只会让你延长它导致的不愉快感。相反,让焦虑顺其自然。不要让他影响到你的思维、感觉和行动。
监视焦虑:不给予评价,只是审视它。按0到10分给它打分,看它是如何起伏的,观察焦虑的顶峰和低谷。将自我与焦虑分离开来。
带着焦虑行动:像根本没焦虑那样行动,正常工作,必要时放慢速度,但是一定要继续。慢慢呼吸,正常行动。
重复以上这些步骤,继续①接受焦虑,②监视焦虑,③带着焦虑行动,直到焦虑水平降低到一个合适位置。
③技术要点:
走出焦虑状态的关键就是完全接受它,保持原状,接受焦虑会让它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