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宇宙中暗弱的光 却看“丢”了一万多亿个星系

  根据恒星的演化规律,我们知道不同质量的恒星会发出不同强度的光。通过测量得到光的强度,就能反推出恒星的总质量,进而可以粗略地知道每个星系的质量,并得到星系的数目。

  ——邹远川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深邃的宇宙星星点点,这些来自天体的光芒有强有弱,有些肉眼可见,有些就连大型天文望远镜都无法看清。但正是这些暗弱的微光,刷新了我们对于宇宙中星系总量的认知。

  1月14日,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报道,一个国际科学研究小组在研究了“新视野号”对最暗弱天区长时间的观测结果后发现:宇宙中星系的数量可能仅有几千亿个,而不是之前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推测的两万亿个。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

  这一研究发现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为什么前后数据的差异会如此巨大?科学家如何计算出宇宙中星系的总量?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邹远川。

  “新视野号”为科学家打开了新视野 

  两个探测器,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科学家对于宇宙星系数量的探测主要采用哪些方式?“对星系数量的估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数数’。比如斯隆巡天项目(SDSS),就是对240万个星系进行逐一观测。”邹远川说,当然,这个数字远不是宇宙中所有星系的数目。首先,它没有对所有的方向进行观测;其次,亮度比较暗弱的星系也没有包括在内,这些星系亮度较低的原因,要么是距离太远,要么则是星系本身太小。但这些小星系,反而占了星系总量的绝大多数。

  所以,要得到宇宙星系的总量,必须得把那些非常暗、无法直接观测到的星系都计算在内。

  “此前,哈勃太空望远镜正是采用这种办法,得到了两万亿的结论。”邹远川说,它指向了一个没有任何已知源的天区,对这一区域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观测,发现了那些非常暗弱星系的光。这些光以背景的形式出现,科学家将这些背景光通过复杂的模型计算出星系的数目,并假设其他方向的星系数目也类似,就得到了两万亿这一结论。

  尽管哈勃太空望远镜功能强大,也部署在太空中,但它仍是环绕地球运行,无法直接探测到宇宙中部分太遥远、太微弱的光源,也就不能了解这些光是不是星系发出的,又是由多少个星系发出的。

  为此,人类通过发射远离地球的人造卫星,甚至试图让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去探测这些光芒的源头。

  2006年1月19日,美国“新视野号”发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务是探测冥王星及其最大的卫星卡戎(冥卫一),以及位于柯伊柏带的小行星群。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正是利用“新视野号”对冥王星和柯伊伯带最暗弱天区进行长时间、不间断观测的结果,确定了宇宙背景光亮度,该结果为模糊的未知星系数量设定了上限,表明宇宙中星系的数量只有几千亿个,而不是之前认为的两万亿个。

  计算星系数量的唯一方法 

  为何科学家仅通过光度就可以计算出星系数量?是否还有其他方式?“事实上,对一个天体对象的探测,无非就是两种方法:一个是引力,一个是电磁波。”邹远川说,针对星系数量的探测,特别是占星系总量绝大多数的小星系,引力的作用几乎体现不出来,因此只能通过电磁波。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星系光度以及背景光的测量是唯一的方法。

  不过,也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波段的光,来进一步对星系数量做出更准确的限制。

  邹远川介绍,根据恒星的演化规律,我们知道不同质量的恒星会发出不同强度的光。通过测量得到光的强度,就能反推出恒星的总质量,进而可以粗略地知道每个星系的质量,并得到星系的数目。

  “但是星系发出的光,只占仪器所观测到的光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光也可能被计算在内。比如,太阳系中非常稀薄的尘埃,就会反射太阳光。”邹远川说,之前哈勃太空望远镜之所以得到了两万亿的结论,就是因为被反射的太阳光这部分无法完全扣除。

  哈勃太空望远镜绕地球飞行,而地球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较近,尘埃反射的太阳光相对较强,便让科学家高估了所有星系发出的光的强度。

  邹远川表示,此次研究人员能够获得这一观测结果,正是利用了“新视野号”距离太阳相对较远、尘埃反射的太阳光较弱、星系光线干扰较小的优势。

  “新视野号”在位于冥王星之外、大于40个天文单位(即40倍日地距离)时拍摄了宇宙中最暗的几处天区。研究人员发现最暗的区域比哈勃太空望远镜所观测到的区域还要暗10倍。研究人员推测,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中“多出来”的部分,就是源自太阳光的反射,不应被认为是星系发出的光,由此得出了宇宙星系数量只有几千亿个的结论。

  目前“新视野号”已经完成主要任务,往更遥远的宇宙深处飞去,最终或将飞离太阳系。

  “少”了这么多星系不会影响宇宙质量 

  宇宙中“少”了这么多星系,是否意味着此前认为的宇宙质量也会相应减少?邹远川表示,这一研究结果并非意味着宇宙中物质质量的减少,一是因为星系数量和物质的质量并不直接成正比。星系有大有小,对星系总量贡献最大的是小星系,但它们对宇宙质量的贡献反而不是很大。二是因为,宇宙中的物质质量,约70%来自暗能量,25%来自暗物质,只有5%来自普通物质,这其中大约只有10%是发光的物质。

  此外,目前的测量结果误差都比较大,只有通过不停地改进方法和扩大样本量,才能得到对宇宙越来越精确的认知。“新视野号”的这个发现,也只是在前进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邹远川表示,此次研究结果更新了我们对于宇宙星系数量的认知,但还没有达到颠覆性的发现。因为在定义宇宙中星系数目的时候,首先要定义宇宙,其次要定义星系。前者基本上定义为可观测宇宙,后者则要麻烦很多。星系的定义足够精确吗?小到什么程度就不算星系呢?只有在有了明确并且公认的定义后,星系总数的测量才有明确意义。这也正是无数科学家正在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记者 刘志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