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变就变,不止小孩的脸,还有北京最近的天气
说变就变,除了可以用来形容小孩的脸,还能用来形容最近北京的天,前一秒还是白天,下一秒可能会变得一片昏暗如同黑夜。
2020年5月21日的下午三点,北京就上演了这样“白昼如夜”的场景。
北京“白昼如夜”(图片来源:气象北京)
无独有偶,2020年3月23日下午,广东省梅州市同样出现了白天迅速变成“黑夜”的景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景象,是因为一类时有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
悬在头顶的灾害:强对流天气
在气象学上,强对流天气指的是一种发生与消失突然、移动迅速、变化剧烈、破坏力极强的灾害性天气。因为覆盖范围小(一般小于方圆200千米,甚至只有方圆几十米),持续时间短(约几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强对流天气难以准确预报。
浙江温州狂风冰雹现场一片狼藉(图片来源:腾讯网)
但这种不可捉摸的天气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强对流天气可能带来局部的雷暴、大风、短时间的强降水、冰雹、甚至龙卷风等。
2013年3月20日,广东省东莞市被强对流天气袭击,龙卷风伴随着雷雨和冰雹,造成9人死亡,还带来了大面积的停电,一些临时建筑的倒塌,总计经济损失达到1.6亿元。
2019年4月25日,在浙江温州,由强对流天气引发的狂风和冰雹造成了数十人受伤,部分人伤势较重。还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部分汽车被间接砸毁,当地农业园也损失惨重。
强对流天气带来的龙卷风(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难以预测、危害较大,强对流天气一直是学术界和国家政府关注的重点话题。目前,在世界上强对流天气已经被列为排在第四位的杀伤性自然灾害,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长期以来,气象学家都想摸清强对流天气的脾气,实现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测与预防。
强对流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要理解强对流天气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叫空气的强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大家在生活中或许见过热气球,热气球里面的空气被加热,就会带动热气球上升,而空气对流运动的原理也与之相似。
在太阳的照射下,地面的温度比空气高,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像热气球一样上升;高层的冷空气密度大,则会下降。气流上升下降的运动,称为对流运动。当这种运动速度达到0.5米每秒以上时,就被叫做强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中,空气带着大量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就会在灰尘等凝结核周围液化或凝成冰晶,形成对流云。而在强对流运动中,空气上升快,温度降低快,带来水蒸气的速度也快。更强的上升气流,也可以托起更厚的云层。因此形成的对流云云底很低,云层也很厚。这样的对流云会遮挡大部分的阳光,自然也就形成了“白昼如夜”的现象。
强对流运动中的对流云(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随着上升气流的继续作用,带来新的水蒸气加入云层中的小水滴小冰晶中,让它们逐渐变成大水滴大冰晶。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大液滴大冰晶就会以降雨或冰雹的形式,落到大地上。加上快速空气流动带来的大风,最后我们感受到的,就是狂风暴雨的强对流天气。
那么,回想一下文章最开始提到的北京下午三点“天黑”事件:
“天黑”发生在夏天的下午三点,太阳辐射正强,加上热岛效应的作用,北京地面温度高;
北京空气中有大量的灰尘和固体小颗粒,为对流云提供了足够的凝结核;
发生的当天,北京上空正好被冷气流所支配,地面附近则有暖湿气流,含有充足的水蒸气,并形成了下暖上冷的结构;
在这一系列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北京出现强对流天气,下午三点突然“天黑”,也就不足为奇。
我们该怎么避开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危害呢?
强对流天气绝非罕见,但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可能有大有小。一般的强对流天气,带来的都仅限于短时间的大风和局部强降水,包括“白昼如夜”的现象。这种类型的强对流天气大家在生活中很可能会再次遇到。而冰雹、龙卷风之类极端严重的强对流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少见,遇到的概率也比较低,但同样不能放松警惕。
全国冰雹多发区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目前,虽然准确预测几天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地点和强度仍存在重重困难,但提前几小时的强对流天气预测已经较为准确。强对流天气发生前,会伴随有明显的大风和天空变暗的现象,我们可以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进行一些有效的预防。具体包括:
提前进入周围的建筑物内躲避;
锁好门窗,将室外摆放的物品收回室内;
若在室外行车,需要增大车距,适当打开车灯,远离脚手架等临时建筑;
远离电线杆,不要在大树下躲雨等。
最后,遇到强对流天气,大家一定要将自己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要为了抢一点时间或者保护自己的财物而让自己身处险境。毕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